11月20日,《重庆日报》刊发《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区县、部门负责人系列笔谈③》,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江涛发表题为《努力用民政福祉托举民生幸福》的署名文章,从加快构建“大救助、大福利、大治理、大双拥、大服务”五大格局,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政,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直接服务群众、最为贴近群众,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怀揣大爱之心、爱民之心,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加快构建“大救助、大福利、大治理、大双拥、大服务”格局,努力用民政福祉托举民生幸福。
加快构建“大救助”格局,努力让群众拥有更多温暖感。古语有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民政要发挥在脱贫攻坚中的兜底保障作用,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缩小城乡低保标准差距,到2022年确保全市实现城乡统一;要抓好医疗救助提标工作,力争到2020年实现医疗保险报销后救助对象自付基本医疗费用比例不高于20%;同时,还要加大对临时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强化特困人员供养,深化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改革。要用广覆盖、多层次的福祉,让群众感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病有所医、弱有所扶”。
加快构建“大福利”格局,努力让群众拥有更多幸福感。安居才能乐业,和谐才会幸福。要不断完善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推进医养结合深度发展。到2020年,全市养老床位将达到25万张;未来三年,全市将新建100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重点打造100个市级示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五年内,孤儿养育标准年均增长10%,区县级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机制覆盖率实现100%。古语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政要用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养”。
加快构建“大治理”格局,努力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是基本前提,社会治理科学有效是重要保障。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快发展社会工作,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到2020年,城乡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覆盖面达到100%,全市80%的区县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全市基本建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全市培养社工专才1万名,社工人才达到2.5万名,让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
加快构建“大双拥”格局,努力让军人拥有更多尊崇感。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无论是战火硝烟,还是和平年代,军人都是最可爱的人。要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主动帮助解决驻渝部队实际问题,凝聚军民团结奋进力量。要全面落实抚恤优待政策,及时调整兑现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落实安置政策的刚性力度,真正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加快构建“大服务”格局,努力让群众拥有更多受益感。构建与重庆发展相适应的行政区划格局,实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计划,谋划建立重庆地名文化博物馆。提升婚姻收养登记服务,建立和完善公民婚姻信息数据库,提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提升殡葬管理服务,推进绿色殡葬和惠民殡葬,让人民在精准便捷的公共服务中更有受益感。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一名民政干部,必须筑牢为民情怀、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恪尽职守、夙夜在公,功崇惟志、业广惟勤,风雨无阻、砥砺前行,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用一条条给力的“民生政策”,不断拓展群众幸福的深度、广度和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