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养老金收支压力进一步加剧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退休人口占比不断上升,工作人口占比逐渐下降,近十年来基本养老金缴费增速始终小于基金支出增速。从基金规模来看,如果扣除财政补贴因素,仅仅考虑缴费收入和基金支出,可以发现,2014年基本养老保险就已经出现当期收支缺口652亿元,此后不断扩大。2016年的征缴和支出缺口达到4354亿元,加上当年各级财政补助的6511亿元,才确保当年结余0.3万亿,历年累计结余3.86万亿。即便加上每年的财政补助,基本养老保险当年结余在2012年达到顶峰之后,也已经连续4年下降。特别是2016年以来,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国家实施了阶段性降低社保缴费的政策,用人单位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也有所下调,上述措施帮助企业减轻用人成本和财务负担同时,但对基本养老金收支产生不利影响[国务院决定,2016年5月1日起两年内,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超过20%的省份,将缴费比例降至20%;单位缴费比例为20%且2015年底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超过9个月的省份,可以阶段性降低至19%。按照目前参保人数、缴费规模和领取人数的发展趋势,基本可以确定,未来基本养老金当期收支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财政的补贴压力也将持续增加。
(二)地方政府对基本养老金委托投资运营意愿不强
截至2017年3月底,地方政府已经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运作的资金为1370亿元,占2016年底基本养老金结余3.86万亿的3.5%。其余省份基本养老基金尚未开始委托运作。总的来看,基本养老金投资运营进展较为缓慢,地方委托投资的动力不强。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首先,从基金安全性来看,基本养老基金是国民养老主要收入来源,安全性至关重要。因此,各地基本养老金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较为慎重。同时,在目前实体经济增速放缓,资产收益率下行且波动增大情况下,可能部分地方政府还存在观望情绪。如果基本养老金投资初期,收益率表现不佳,可能影响各地方后续的委托积极性。其次,就地方政府而言,在目前地方经济下行,财政增收难度加大背景下,相对于将基本养老金结余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各地对养老金留存当地意愿可能更为强烈。原因在于,基本养老金如果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虽然能够带来一定的投资收益,但是对于当地则意味着资金的净流出。与此相反,如果这一体量庞大的资金留存在当地金融体系中,仍会通过银行等渠道间接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再次,从基金归集来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受托人应制定养老基金归集办法,将投资运营的养老基金归集到省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我国基本养老基金统筹层次较低,真正实现省级统筹的省市并不多,大部分还在地市层面,基金在省内归集也是影响委托投资工作进度的重要原因。
(三)养老金长期资金优势始终未能发挥
不同于公募基金容易受到市场情绪变化影响,导致规模变动较大。养老金在较长时间内收支和规模变动相对明确,不可预期的提取需求相对较少,资金规模稳定且具有较强的长期属性,在短期内风险忍耐程度更高。因此,区别于短期投资者做顺周期投资,养老金可以进行逆周期性投资。对于权益类资产,逆周期投资可以更加关注企业长期盈利能力而非短期价格波动,以分享企业长期增长价值。对于固定收益类资产,养老金则可以通过参与投资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以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总之,长期属性使养老基金能够以“时间”换“空间”的形式,通过长周期投资,克服短期资产波动和流动性低等风险以获取长期风险溢价。
从国外实践来看,海外典型的养老金投资普遍注重长期视角,权益类投资比例较高,同时重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产配置。比如加拿大养老金计划(CPPIB)投资于权益类资产比例长期超过50%,且海外资产配置比例保持在50%左右,1999年至今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7.3%[ 截至2016年04月30日。]。美国第二支柱的401k计划投资于权益类资产比例也长期保持在60%左右,过去10年的平均收益率也在7%以上。
然而,从我国实践来看,多种因素导致养老金尚不能完全发挥长期资金优势。以企业年金为例:首先,企业年金由于个人选择权未能开放,整体投资风格偏向保守,权益类资产实际投资占比在10%上下波动,远远未达到30%的政策规定上限。第二,企业年金业务实践中,合同期以三年为主,而且普遍采取年度考核的方式,而且部分委托人在年度考核中采取投管人淘汰机制,也导致投管人只能着眼于短期业绩排名。第三,部分委托人对投管人评价考核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不足,在公开、透明、规范等方面也有所欠缺。也可能导致投资管理人短期投资行为。第四,企业年金和基本养老金尚不能进行海外投资,也制约了养老金资产配置空间,不利于分散风险和提高收益。而全国社保基金作为储备养老金,资金没有短期给付压力,可以更高比例投资权益类资产,但是过去权益类资产的实际配置比例约在20-30%之间,距离40%的政策上限尚有较大空间。
(四)全国社保基金规模发展不及预期
扣除广东、山东基本养老金委托规模,以及东北三省个人账户基金委托规模,2016年底全国社保基金权益16,042.58亿元。2009年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课题研究曾对全国社保基金规模进行规划预测:2010年达到1万亿,2015年达到2万亿,2020年达到3万亿,2030年达到6万亿(戴相龙,2013)。按照这个规模预测结果来看,目前全国社保基金规模增长相对偏慢。
而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极快,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7%到10%所用的时间,美国为30年(1942-1972),中国为14年(2000-2014)。从发展趋势看,2000年中国与世界同步进入老龄化社会,205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30.81%,与发达国家的32.03%基本持平,而届时世界平均水平仅为19.7%。我国呈现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格局。在此背景下,国民养老面临极大压力,根据高培勇、曹远征、马骏等人测算,未来我国养老金缺口达到几十万亿。因此,全国社保基金作为储备养老金,目前的基金规模仍然偏小,应该抓住当前的时间窗口,多渠道扩充基金规模。
(五)企业年金发展趋于停滞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企业年金发展趋于成熟。截至2016年底,企业年金投资运作规模已达万亿,但基金规模增速从2009年的64%逐年下降至2016年的15%。从制度设计上看,企业年金为企业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制度,其中要求建立的企业须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并建立集体协商机制。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企业法人数目超过1259万,其中大部分为中小企业。目前已经建立年金计划的企业有76,298个,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在经济基本面下行,实体经济增长回落等内外因素影响下,大部分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可能性不高。因此,企业年金整体覆盖面偏低的现状,得到明显改善的难度较大。
2016年底,年度新建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844家,增速约为1%,创2010年以来新低。受此影响,参加年金计划员工人数仍停留在2300万人,增速下降至0.4%。预计未来几年内,新增的企业年金的企业个数和员工数量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此外,在经济下行背景下,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导致缴费能力下降,部分受影响较重的行业中的企业甚至出现了中断缴费的现象。而随着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退休人口增多,年金领取人数逐年上升,基金流出持续增加。在基金流入逐渐平缓甚至出现缴费停止时,企业年金领取人数稳定上升,基金的支付规模却不断增加,对企业年金基金积累造成了巨大压力。企业年金发展将告别高速发展时期,步入低增长时代。
(六)养老保障产品的养老功能不足
根据养老保障产品定义,其设立的目的在于为参加者提供养老保障以及相关的养老资金管理服务。因此,理论上来讲,养老保障产品设计应该着眼于国民养老规划,重点开发长期投资理财产品。然而,从目前已经发行的养老保障产品来看,封闭式产品期限大都以1年内为主。比如国寿养老发行国寿福寿丰年养老保障产品共12期,福寿嘉年养老保障产品共67期,期限都在一年以内。开放式养老保障产品中,能够体现养老金长期优势的股票型、混合型产品同样较少,主要以流动性产品和固定收益产品为主,只有平安养老发行了实力派股票配置型股票型产品。可见,目前的养老保障产品实际上成为一种类似银行理财的短期理财工具,而与养老保障关系不大,未能发挥其服务国民养老的制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