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近日称,要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保险业探索推动符合各种年龄层次的商业养老产品。保监会高层称,保险公司推出的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就是在保障老人居住权的同时,用房产增加现金流,改善老人生活品质。在商业养老领域,“以房养老”保险模式实行了3年,目前已经有117单进入了承保阶段,承保客户达到83户。
养老储备:储蓄少、房产多
幸福人寿党委副书记刘明对南都记者表示,目前,幸福人生在北京、广州等7个城市已经签约179单共123户。已经进入承保阶段的117单,承保客户为83户。另外,还有2000名意向客户。刘明称,已经承保的83户家庭中,近一半家庭无子女,数据结构符合公司当初的设想,把钱花在更适合的人群。南都记者此前从保险公司获得的数据显示,从广州领取到养老金的客户群体来看,平均每户每月领取养老金9122元,是广州市2016年职工平均工资(7425元)的1.23倍。虽然以房养老保险业务相对较少,但是市场依然看好这项业务未来的潜力。根据《养老金融蓝皮书: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7)》,中国老人养老储备呈现储蓄少、房产多的特点。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超过七成调查对象的养老资产储备在50万元以内。有72.3%的调查对象拥有1套或1套以上的房产,超过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据测算,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城镇老年人数量约为1.02亿人,城镇老年人住房拥有面积约为33.66亿平方米。按2015年我国住宅商品房均价6473元/平方米计算,城市老年人自有住房价值接近22万亿元,假设有1%的老年群体有意愿参与到“以房养老”保险中来,其市场规模也可达到2200亿元。
南都记者获悉,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保险业在“以房养老”领域的创新,目前缺乏可资借鉴的经验,每一单业务都需要经过房屋评估、尽职调查、抵押登记、业务公证等环节,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外部机构,不同地区的流程和操作要求也不尽一致,保险公司投入远超过传统保险业务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展业和承保的难度较大,每单业务至少需要2-3个月时间。“这已经意味着以房养老保险已经有了良好开端。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绝对规模等指标显示,以房养老保险市场巨大。”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对南都记者表示。
创新业务风险管控难度较大
刘明表示,幸福人寿未来会加大养老产业投资力度。公司以股权投资为纽带,打通养老产业的服务市场,通过多种保险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全面、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郑秉文建议,鉴于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将面临长期挑战,当前一个突破口或许在“长期护理保险”。即住房反向抵押与长期护理保险结合起来,将“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变为“住房反向抵押长期护理保险”。郑秉文称,养老加长期护理可能将住房反向抵押的潜在市场予以显性化,成为一个保险产品。事实上,还有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以房养老保险条款获得保监会批复。不过该公司一直没有发展业务。“因为产品设计复杂,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保险公司微利经营,确实无法调动起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华南区一位对以房养老保险进行了详细调研的大学教授对南都记者表示。
刘明称,“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也建议充分发挥政府在反向质押业务中的政策导向作用。创新业务的政策基础薄弱,风险管控难度较大。作为商业保险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补充作用,建议给予该项业务一定的政策支持,完善市场环境。同时现行法律法规还存在对反向抵押业务的法律规范空白。建议继续完善法律法规,为创新业务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目前以房养老保险在我国的开展依然面临着众多阻力。包括来源于法律层面的障碍,需要探求解决之道。”暨南大学法学院赵耀红称。她表示,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以房养老的开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的以房养老保险制度处于试点阶段,相关的政策支持并没有突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