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托起“夕阳红”
作者:   来源: 《内蒙古日报》   2018-01-18

  据统计,我区每100个人中就有17个60岁以上的老人,13个80岁以上的老人。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的今天,如何做到让老年人老有所依?养老问题愈来愈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老龄化,其实不只是老了谁来养的问题,它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红艳认为,社会都该正视老龄化问题,探索新型养老模式,让老有所依成为社会追求的目标。其中,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正在兴起的养老新模式。
  养老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话题,很多老人面临着养老难题,但是这样的困局却无法破解。年轻时,养育子女,待老了之时,让子女赡养。这种家庭养老模式,仍占据着社会的主体地位。
  76岁的刘建忠就是家庭养老体系中的一员。刘建忠年轻时努力拼搏,将孩子送出小山村,考上了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按理说,他应该幸福,可随着年龄的增大,刘建忠开始犯愁了。
  儿子在呼和浩特工作,而刘建忠还生活在通辽农村。由于儿子工作忙,一年都难见几回面。“我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儿子希望我能到城市里生活,接受更好的治疗,安度晚年,甚至还考虑过给我找一个保姆,可是我一直不同意。要是请了保姆,孩子回来的次数估计就更少了。”刘建忠的内心里,其实更想让儿子照顾他的晚年生活。家庭规模缩小,“四二一”家庭模式比例上升,“空巢”老人日益增多,这加重了子女的负担与压力,也使得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为解决类似的问题,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正在蓬勃发展,为很多老年人托起了“夕阳红”。
  “我们每逢周二、四、六都来呼哈路社区活动室唱唱歌、跳跳舞,中午累了就在为老服务餐厅吃饭,每天过的特别开心。”今年69岁的尹秀云笑着对记者说。尹秀云所说的“呼哈路社区活动”和“为老服务餐厅”都是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打造居家养老服务的其中一个版块。
  呼哈路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是新城区居家养老试点社区之一,社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有1898人,占社区总人口数量的7.7%。社区常住居民中65周岁以上老年人居多,且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难家庭较多,教育水平偏低。新城区结合呼哈路社区实际,打造以“国学基地”+“为老服务餐厅”为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并对社区现有功能和空间进行了升级改造。社区通过打造“国学基地”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通过打造“为老服务餐厅”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可口的配餐就餐等生活照料服务。以此来满足老年人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这部座机是社区专门给我们老人配的,按一下就能直接连到社区医院,特别方便。”81岁的赵桂枝给记者展示着自家的“社区座机”。赵桂枝所住的丽苑社区是首个居家养老服务试点社区,这里65周岁以上老年人有1170人,占社区总人口7.1%。
  在丽苑社区,记者看到,老人就医非常方便。社区借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名医工作室、特色中医等医疗服务形式,开展以“医养结合+健康管理”为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在数据中心的大平台上,输入社区内一位老人的名字,他的病史、年龄、体检数据、健康评估一下子就都出来了。这方便了老年人就医和为老服务的数据统计。
  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陈红艳分析认为,现代人在养老问题上,已渐渐树立起了一种不依赖子女的独立思想观念。人们在渴望家庭养老的同时,对养老制度性的支持也有了更高的期盼,也对养老需求有了更高的渴望。如何满足社会更多的养老需求,确保老年人“老有所乐”,才是当代社会解决养老问题的新内涵。
  记者从自治区民政厅了解到,民政部门紧密结合地区实际,从7个方面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大力推动全区养老服务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同时,内蒙古还将强化养老服务技术产品研发应用,为养老服务提供科技支撑,打造老年人居家呼叫服务系统和应急救援服务网络等虚拟平台,汇集养老服务需求、供应商和服务项目,调度各类社会资源提供线上线下养老服务。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