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完善养老保险政策,提升个人在养老金资产管理方面的责任
互联网技术服务养老金资产管理主要是满足个人投资者在养老金资产管理及服务方面的需求,因此建议加快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研究与建设,并采用国际流行的个人退休账户(IRA)的做法,允许个人通过个人退休账户直接选择投资产品。在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方面,尽快开放个人账户投资选择权,确定投资产品选择范围和标准,建立产品选择和信息披露平台,并通过修改相关政策来免除委托人(雇主)在放开个人投资选择权后的责任。只有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险政策,允许和鼓励个人在养老金资产管理方面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才能为互联网技术在养老金资产管理上的应用提供广阔的舞台。
(二)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规范信息披露工作
2016年5月份,中国证监会出台了《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要求资管机构向投资者销售证券期货产品过程中,全面了解投资者情况,深入调查分析产品或者服务信息,科学有效评估,充分揭示风险,基于投资者的不同风险承受能力以及产品或者服务的不同风险等级等因素,提出明确的适当性匹配意见,将适当的产品或者服务销售或者提供给适合的投资者。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一方面要求资产管理机构严格执行政策要求,另一方面资管机构必须认真履行信息披露的法定义务,才能使投资者能够及时充分了解产品或者服务,并根据自身能力审慎决策,独立承担投资风险。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制定明确的信息披露规范与要求,加大对瞒报、延报和误报信息行为的惩治力度。只有资产管理机构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才能减少或避免销售误导行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是互联网时代做好养老金资产管理的重要前提。
(三)资产管理机构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做好互联网时代养老金资产管理的各方面准备
养老金资产管理机构必须适应和紧跟互联网技术的时代发展,培养和树立客户思维、平台思维、生态思维等互联网思维方式,以资产配置为导向打造涵盖产品开发、业务运营、投资管理、客户服务的资产管理全链条的场景化运作平台,并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对接,通过发展智能投顾,降低运营成本和客户成本。资产管理机构应积极研究大数据和云计算在投资管理和业务运营中的作用,通过应用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优化资产配置,提升业务运营效率,改善客户服务体验。资产管理机构只有具备了上述互联网技术的软硬件条件才能为做好养老金资产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资产管理机构还应大力发展FOF产品,通过发展量化对冲产品,提高养老金绝对收益产品的管理能力;研究和布局目标风险基金和目标日基金,研究设立养老型公募基金产品,满足未来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和企业年金个人选择权放开后资产配置的产品需求。2017年5月中旬,证监会向一些公募基金管理人下发了《养老型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并在指引起草说明中指出,推出“养老型”基金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服务个人投资者养老投资,推进养老金市场化改革,促进公募基金行业健康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基金意义和必要性。因此,资产管理机构应紧紧抓住互联网和养老金行业发展机遇,顺势而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四)监管政策应紧跟互联网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需要
目前,国内资产管理行业实行分业监管,证券、基金、保险及银行、信托等接受不同的监管政策,导致智能投顾无法实现资产管理和理财服务一体化。国内的资产管理和投顾也是适用于不同法律法规。目前在政策层面,受《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0〕27 号 )、《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证券委员会证委发[1997]96号)等法规约束,投资顾问业务均基于人对人的服务,未能根据市场环境的发展及时界定智能投顾这项新资产管理技术是否具备合法性。希望未来能够在这些方面有所完善。
互联网技术也涉及到投资者信息的保护和信息安全,投资管理机构的互联网运营能力及运营风险防范,这些除了投资管理机构做好软、硬件建设外,也都需要从监管的角度提出监管要求。监管部门也需要紧跟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在行业监管过程中具备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互联网手段进行养老金资产管理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