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业发展路漫漫
作者:   来源: 开封网  2018-02-07

  从市民政局近期开展的调研可以发现,受传统观念和现有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家庭养老模式根深蒂固,家庭养老仍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过去一年,我市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落实建设和运营补贴发展全市养老服务业;通过加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提高设施覆盖率;通过开展医养结合试点、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和护理型床位,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卫生的紧密对接和资源整合等。然而,市民政局不久前开展的调研显示,在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漫漫长路上,依旧有不少困扰因素。
 
  养老观念 相对保守落后
 
  “我老了,就去养老院。”从小在市区长大的“90后”独生女孩小赵轻松地说。和她态度不同的是,小赵已经年过半百的父母却担心女儿以后的生活压力。“即使对象不是独生子,即使我们都有养老金,也解决不了需要照顾的问题。”小赵的父亲迷惑地说,“虽然不十分乐意,不过最后应该还是得去养老院。”而此时小赵的奶奶却在老家独自生活,几个儿女不定期前去探望。坚持在老家生活,既有儿女们感觉老人入住养老院显得子女不孝的原因,也有老人不愿意的原因。“都是一些没有子女的人才去养老院。”这是小赵奶奶的看法。采访中发现,和小赵的家庭相似,面对养老问题,老中青三代各持不同态度的家庭数量不在少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从市民政局近期开展的调研可以发现,受传统观念和现有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家庭养老模式根深蒂固,家庭养老仍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养老方式。“群众对民办养老机构存在偏见。”我市一家养老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是没有弄清民办养老机构和公办敬老院、福利院的区别。”除此之外,由于子女担负着养老的主要责任,而相对于人均收入,民办养老机构收费较高、养老服务的需求对象支付能力不足,特别是农村赡养老人负担太重等一系列因素导致我市社会化养老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一现象很可能继续存在。
 
  养老机构 软、硬件发展滞后
 
  “得知民生养老院要在年底建成,我们一群老人十分欣慰。再往后拖,我们这群高龄老人可能等不上了!”近日,居住在火电厂社区的姚老太太给记者发信息如此说。 原来,像她这样钟情于公办养老机构的老人还不少。然而,由于目前公办养老机构绝大多数为农村收住“五保”老人的敬老院和城市收住“三无”老人的福利院,而这两种机构很少对社会老人开放,因此他们这群老人入住公办养老院的心理需求很难实现。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目前我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尚未达到河南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十三五”规划要求的35张以上。另外在养老机构的组成方面,城区呈现出公办少、民办多,乡镇呈现为公办多、民办少;公办机构政府自营多、委托社会经营少;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设施不足,服务功能不完善;不同县、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有的县、区居家和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高、功能完善,有的县、区还处于起步阶段等。在姚老太太的短信中,她还透露出自己的需求:可设助浴、剪指甲、理发等单项有偿服务,装修细节考虑周全,如坐便器高一点,尤其医疗方面如老人针灸、推拿按摩不可少。然而在目前的养老机构中,医养结合方面的建设还需加强。同时,养老服务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比较薄弱,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低、数量少;护理人员工资待遇低、流动性大,持证上岗率有待提高。在居家养老方面则显得运营困难,主要体现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场地紧张、老社区基础设施不配套、新建社区无规划等,并且由于缺乏资金来源,这些机构即使成立了也运营困难。
 
  政策落实 有待加强
 
  近日,一份由市城市管理局回复的《关于民办养老机构使用燃气享受优惠价格的复函》让新成立的市老龄协会会员们兴奋不已。“对用气价格优惠的政策落实,将大大增添我们的干劲儿和提高我们的投资热情。”一位养老院负责人这样表示。但不可回避的是,市民政局前不久组织的养老服务业发展调研显示,由于历史欠账问题,很多优惠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由于政府财政投入限制,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明显不足,只有依靠加速发展民办养老院来弥补。与此同时,市政府文件规定的针对养老机构的用水、用电、用气、取暖、有线电视等减免政策,在有些县、区得不到有效落实;养老机构经营利润低、风险大、投资回收期长,机构发展所需中长期低成本融资支持缺乏;正在运营的福利机构缺乏流动资金,而福利机构的设施及划拨用地不能抵押贷款等一系列政策的限制也困扰着养老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