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位于河北省最南部,面积1.2万平方公里,辖19个县(市、区)。近年来,我们始终把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摆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邯郸的高度,优先发展。针对老龄人口多(60岁以上老年人123万,占12.5%)、留守老人多(45万人,占老年人的36.6%)、特殊群体大(重点优抚对象4.1万人,农村“五保”老人2.9万,城市“三无”老人1209人)的现状,坚持领导上重视、政策上支持、资金上保障,着力构建地方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实施“农村幸福”工程,补齐社会养老服务建设的“短板”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实用为本、尽力而为的理念,充分利用闲置校舍、农户、厂房等房产资源,采取“三种模式”建设农村幸福院。互助型就是村集体建院,老人互相照顾,互相服务,费用由老人或子女负担,实行自助、互助养老。补贴型,村集体建院,并为入住老人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福利型就是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村,由村集体解决全部建院和入住费用。通过落实“八有”(有管理小组、有入院协议、有管理制度、有基本生活设施、有活动场所、有花圃菜地、有流动资金、有“一键通”呼机),让老年人进得来、住得下、过得好。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农村幸福院1412个,覆盖面达33%,2.8万名农村老年人受益,为8万余户农村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
二、实施“社区和谐”工程,提升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
在完善社区“一站四室”(社区工作服务站和图书室、棋牌室、老年活动室、党员活动室)等设施的基础上,全部设立警务室、配备治安管理员,逐户建立信息档案,服务空巢老人。新建、改建4所市级社区老年服务中心、169所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日托、就餐、康复、休闲娱乐、健康讲座等服务。组织社工队伍、青年志愿者重点帮扶困难老人。
三、实施“集中家园”工程,不断适应养老服务的社会需求
针对养老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坚持政府主导,投资2.38亿元,建成6所示范性综合型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将148所敬老院、光荣院和福利院,整合改造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配套的88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床位达到2.1万张, “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68%,城市“三无”老人全部集中供养;通过税费优惠、资金补助等扶持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及个人兴办养老机构56家,床位9600余张。
四、实施“普惠德政”工程,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四个全覆盖”:“养老保险全覆盖”就是构建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网络。全市连续八年调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达到1745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87.7万农民参加“新农保”,61.1万农村老人开始领取养老金。“医疗保险全覆盖”就是构建覆盖城乡医疗保障体系。175.3万人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参合率96.8%。 “呼叫服务网络全覆盖”就是投资680万元,建成 “一键通”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覆盖全市19个县、区(市),目前已有7.1万名老年人受益。“文化娱乐设施全覆盖”就是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农村和社区延伸,建立完善了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数字电影院等硬件设施,打造一批文化平台。倡导和支持老年人参与民主监督、社会治安、公益事业、民事调解等社会事务和社区工作,让广大老年人老有所为。
五、实施“全民孝德”工程,浓厚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
孝敬父母、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广泛开展“学习雷锋、善行河北、温暖邯郸”主题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命名表彰邯郸好人、百佳公民、“孝亲敬老之星”和“敬老文明号”,引导人们从自己做起、践行公民道德规范,在家庭生活中孝老敬老,在职业活动中爱老助老,在公共生活中尊老让老。
六、实施“综合保障”工程,确保社会养老服务的常态化推进
一是强化行政推动。市县两级成立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组织协调和指导运行机制,形成了党政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局面。二是强化政策导向。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着力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的意见》等系列专件,在土地使用、项目建设、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三是强化资金投入。牢固树立民生财政理念,“十一五”期间全市民生投入达到550多亿元,其中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累计投入15.8亿元,“十二五”期间将投入1000亿元,突出抓好社保扩面、扩大就业、住房保障等八大惠民工程,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将以全国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省市经验,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会议精神,进一步探索创新,扎实工作,不断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向深入,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