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杭州市老龄工作部门切实履行职能,改进作风,强化服务,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积极推动老龄事业健康发展,有效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规范老龄工作运行机制,争取党政领导重视支持
为贯彻落实新时期“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方针,杭州市通过完善会议推进、信息报送和督查通报机制,强化联络、联系、联动理念,谋求以更高的站位审视老龄问题,以更广阔的视野谋划老龄事业。一是建立会议制度。每年以市政府名义召开全市老龄工作会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和分管副市长出席讲话。同时,在区、县(市)老龄系统建立季会制度。二是建立考核制度。对区、县(市)和成员单位老龄工作实施年度考核,年初下达目标,年中汇报交流,年底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在全市会议上通报。三是建立调研机制。把调研工作作为老龄工作的重要职责,每年确立1—2个选题,并形成调研报告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和施政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求区、县(市)也要开展调研,并列入年度考核范畴。四是加强协商沟通。重要工作积极联系两办请领导帮助协调,注重发挥老领导老同志作用;重大活动邀请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出席,引领烘托敬老氛围。如2015年10月和2017年10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一德分别参加了杭州市第三个和第五个“老年节”公益活动。连续几任市长都在重阳节看望百岁老人,并向他们送上“期颐之贺”印章。
二、加强与机关企事业单位沟通协调,合心合力推动老龄事业
老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协同推进,特别是老龄委成员单位要凝心聚力,加强协作。杭州市以“为老办实事”、“敬老文明号”、“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为抓手,注重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一是推动实事项目落地。为发挥成员单位的骨干作用,要求成员单位注重在政策上倾斜老年人、利益上维护老年人、设施上便利老年人,每年年初征集梳理形成8—10件实事在全市会议上印发,在各大媒体公布,形成监督机制。二是发挥行业联创机制。第二届“敬老文明号”有20个行业类别400多家单位参与创建,其中公安、卫生、城投、消防等部门开展行业联创,组织“敬老文明号”“双关爱”活动,联创单位共700余人进社区送服务,惠及近万老年人。三是探索多元教育模式。杭州市建有实体化老年电视大学分校16所(已实现区县全覆盖),有教学点2991个,老年人入学率10.93%。在此基础上,通过在杭州华数互动电视“爱·爸妈”专区开设“西子银龄”老年教育专栏,与浙江老年开放大学(省电大)签订老年教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中国棋院杭州分院设立“杭州市老年电视大学天元校区”等举措,探索建立从普及到高端的多层次办学模式,形成多元化的老年教育新阵地。
三、培育各类涉老社会组织,为社会各界参与老龄事业搭建平台
杭州市通过政策指导、资金支持、平台搭建等制度环境的配套完善,改善社会各方参与老龄事业发展的条件,增强社会力量承接为老服务项目的能力。一是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培育扶持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通知》,降低门槛,简化流程,加强登记备案管理工作,截止2017年底,全市有12%的农村老年协会完成社会组织登记。二是扶持各类涉老社会组织。市本级每年安排500万元为老服务创新项目公益创投资金,用于培育扶持为老服务社会组织;每年安排500万元老年体育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各级老年体协组织。制定出台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文件,优化社会组织登记,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类的社会组织可直接予以依法登记。三是搭建老年人才资源平台。2016年开展优秀公益老人暨为老公益组织推选活动,全市共推荐优秀公益老人212名,优秀为老公益组织78个。建立“乐龄能人堂”活动平台,已征集传统文化类、工匠技艺类、专业特长类、创新才艺类民间能人117位,为老年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