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程度如何?全省养老政策现状如何?哪个群体的养老意识最强? 6月24日,安徽财经大学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发布,12部年度研究报告出炉。今年首次发布的《安徽养老服务发展报告》显示,安徽省常住人口老龄化水平和社会抚养负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以预期的是这种状态还将持续较长时期。
解决好安徽的养老问题需要政策的引导,社会资源的进一步投入,也需要积极探索和推广符合省情的养老服务模式。今年首次发布的全省养老服务发展报告,旨在梳理现行养老服务政策,调查安徽省养老服务需求和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为安徽省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根据报告分析,安徽省人口老龄化水平较高,且呈南高北低分布。安徽省老年抚养比水平较高,其形势比人口老龄化要来的严峻。其中,宿州市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是安徽省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之一。
《安徽养老服务发展报告》课题组还对合肥、蚌埠、宿州3个养老机构近97名入住老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家人每月看望不到一次的占比约10%,1~2次的占比约25%。报告分析,相当比例老人精神养老供给不足,随着少子女时代的父母逐步进入老年,传统的老年精神供给模式还将进一步受到冲击。
有意思的是,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选择居家社会养老、社区社会养老和机构社会养老的比例合计39.5%,超过了家庭养老的比例,表现出了较高的社会养老意识。但在考虑父母养老的态度上,却有47.71%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大愿意送父母到机构养老,主要担心老人在养老机构缺乏家庭温暖。
针对调查中总结出的安徽省敬老院资源闲置和供给不足并存,安徽省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养老服务供给总量仍然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养老服务供给要素支撑仍显薄弱等问题,课题组研究指出养老服务供给应该以清晰的社会养老需求为基础,从经济养老、服务养老和精神养老三个方面优化现行制度。养老制度设计要基于养老基金的可持续承载力,充分发挥公共资金在养老领域的撬动作用。逐步优化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多路径多形式推进医养结合。为老人拓展更多参与群体活动的机会与场所,让“家”和“邻里”继续发挥老人精神供给主渠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