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潜在的巨大养老市场需求与养老施设供应不足现状之间的矛盾正日益凸显。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养老服务、养老社区这些发展了十多年的服务,他们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形势:快速老龄化的台湾
与大陆相比,台湾早在1993年就进入了联合国定义的老龄化社会,所以台湾的养老服务比大陆提早了20年。在2016年,台湾老年人口(65岁以上)超过幼年人口(14岁以下),据预测到2025年台湾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以上。在老龄化社会,如何让老年人有尊严、有保障地生活,成为台湾当局、民间组织、家庭以及老人本身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 H O)的定义,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过20%的就是“超高龄社会”,但事实上,据台湾当地媒体报道,台湾老化的速度快了许多。据台湾“经建会”统计显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生育率下降,到2026年台湾的人口将达到零增长,随后可能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台湾,养老服务已经从最初的市场需求演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模式:机构式、小区式两种长期照护并存
据了解,与大陆不同,台湾90%做养老机构的企业都不是开发商,而是医疗机构因竞争激烈延伸出来的。因此,台湾的养老社区多是轻资产概念,通过租赁土地降低运营成本。
“医疗护理机构更清楚人逐渐衰老的过程,以及老人更需要什么样的适老设施和服务。在台湾,做养老都会提到一个概念——CCRC,即持续照料退休社区,为老年人提供自理、半护理、全护理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据了解,CCRC通常选择在距市中心50-100公里、一小时车程内、交通便利的城市周边地区。退休社区以围墙封闭自成一体,配备安全监控、保安巡查等多种方式提供安全保障。社区配有大面积绿地、景观、花园、种植园区,为入住者提供居住养生环境,并且从个人居所到服务场所、公共空间全部为无障碍设计。
而根据模式又可分为机构式、小区式两种服务,对应大陆即为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所谓机构式的服务指的是24小时皆有照顾人员照顾老人家的生活起居,如护理之家,而社区养老指的是老人家留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接受不同专业的服务。
规范:台湾养老体系完善,规定细致
据了解,在早期的“草莽”阶段,台湾当局为呼吁机构参与养老市场,所设定的条件相对比较宽松,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特别在1997年以后,台湾当局就开始对这个行业进行规范,对养老服务规范得非常细致、严格,比如细致到规定每张床位要多宽,并对准入设置了非常高的门槛,进入成本也大幅增长太高。
与此同时,台湾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制度文件,比如《台湾护理员规定》、《台湾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台湾老人福利规定》等。
以1980年公布实施的“《老人福利规定》”为始点,台湾其后又陆续公布“《加强老人赡养服务方案》”“《照顾服务福利及产业发展方案》”等文件,在1997年和2007年还分别修订了“《老人福利规定》”,而卫生行政体系自1997年开始,亦陆续执行“《建立医疗网第三期计划》”“《老人长期照护三年计划》”及“《医疗网第四期计划》”等方案。依据老人收入情况不同,台湾当局还对需要养老服务的个人提供不同程度的补贴和医保报销。
特色:台湾养老机构属于卫生机构,可用医保
台湾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养老地产,而是很多的养老机构,目标对象也不是健康老人,比较类似于大陆的敬老院或护理院。针对健康老人的是养老公寓社区,占比并不高。比较有名的是长庚养生村和三芝双连安养中心。与大陆不同的是,台湾90%做养老机构的企业都不是开发商,而是医疗机构延伸出来的。比如,长庚就是先做急性医疗,经营了三十几年后,觉得老年是一个趋势,所以做护理院、老年住宅。由于台湾的养老机构大部分都是轻资产概念,所以成本主要是建安、装修、设备、人力等,其中最大的成本费用支出是人力,会占到运营成本约一半。人力成本如果超过60%-70%就比较难赚钱,如果降到40%左右,利润就出来了。如果仅从运营成本看,台湾养老机构基本都赚钱,只不过这利润不是很大,做得好的能达到15%-20%。
台湾养老最大的特色是养老和医疗都是一个卫生机构,所以能跟医保对接,这也是和大陆最大的差别。台湾实现和医保结合,对养老机构来说,收入种类就比较多,收入种类也增加,包括护理费、诊疗费、医药费、养生保养费、康复费等;同时老人的费用负担就减少。本来如果要老人全部承担的话,他可能一周只做一次,和医保结合后,他可能一周做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