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管理 > 动态
上海:长宁为认知症老人打开“记忆之门”
作者:   来源: 劳动报  2018-08-01

  家中出现患有认知症老人时,子女该怎么办?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这些问题不可避免,认知症俨然已经从一种疾病上升到了一个亟待全社会关注和应对的社会问题。通过大调研,长宁区立足百姓实际需求,贴近基层实际问题,试点建设认知症好友社区,希望通过筛查、干预、建立照护体系来为身边的这些老人们打开“记忆之门”。
 
  85岁以上老人患病率32%
 
  王阿婆70岁时在女儿陪同下拍摄了脑部CT,当时,医生提醒其家人“片子显示脑部有萎缩,要注意老年痴呆症”。起初,家人不太相信,可五六年后,老人的认知症越来越严重,除了记忆力丧失,脾气也变得越发暴躁。因为情况严重,家人将老人送去了敬老院,可那里只是单纯提供场地给老人生活,但却不具备诊疗服务,病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刘阿婆与女儿生活在一起,失智后常常往外跑,孝顺的女儿坚持自己在家照顾,能带着她外出时都会带着,但实在脱不开身时则会用绳子系住母亲的腰,防止她一个人跑出家门。  可以说,每一个出现认知症老人的家庭都要面临和解决很多难题。其实,认知症是老年人群中较为普遍的慢性病,以智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具有隐匿性、进行性的特点,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显著提高。其中,阿尔兹海默病占到60%以上。据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65以上老人认知症患病率为11%,85岁以上老人患病率则高达32%。
 
  探索认知症全链条服务
 
  “目前,认知症尚无法治愈,以对症治疗为主,只能尽量延缓患者的疾病进程。”虹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郭凯直言。而作为探索试点辖区,街道方面发现,如果一味关注前期干预,无法真正让这些老人得到完善照顾,因为缺少精准度,自然也不能在根本上解决其家人的后顾之忧。为此,虹桥街道今年将探索认知症全链条服务,在前、中、后三个阶段进行连贯式照护。“今年,我们将进行2000份筛查,主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和居委会展开排摸。”郭凯告诉记者,如此能够准确和有效地对患有或可能患有认知症的老人进行锁定,避免了大海捞针的方式。与此同时,通过排摸,也能让一些“隐性患者”家庭主动与街道对接,获得相应的服务和帮助。
  更重要的是,街道方面还希望通过建立“三通”平台,建立家庭需求与社区服务的有效对接,实现“医养结合”。“以后,但凡患有认知症的老人家庭,除了医院能够对患者开出诊疗药方之外,也能够相应地对社区服务提供建议,供家属参考。”郭凯说。
  记者了解到,曾经鲜有社会组织入户的情况也将随着认知症友好社区的建立而得到改变。除了成立认知症家属俱乐部之外,今年7月,虹桥街道还将出台名为“记忆家园”的银龄阁长者照护之家。这所认知症养老院将提供44张床位,专为认知症老人进行服务。而随着社区支持网络不断完善,患病老人周边的银行、超市工作人员也将得到相应培训,真正做到为这些老人们打开“记忆之门”。
 
  将增认知症床位100余张
 
  可以说,对于认知症老人的关注刻不容缓。“不可否认,在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中,认知症照护是个短板。”长宁民政局局长章维直言。当下,由于认知症老人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全社会对认知症的认识还有待提升。通过大调研,并结合改革试点,长宁区希望能够借此摸清认知症发病率,探索一套分层分级的认知症照护体系。
  目前,区民政局正在与区精卫中心、相关专业社会组织合作,在市精卫中心专家指导下,在部分街道开展认知症筛查工作,摸清底数。“我们希望能够探索一种分级的认知症照护体系,以此为上海市乃至全国老年群体失智症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章维说。记者了解到,目前长宁已在在虹桥、华阳、江苏等3个街道开展认知症友好社区建设,以建立健全社区支持网络为服务方式,提供认知症的科普宣导,发现转诊,认知干预,家庭支持,服务商赋能和转介等服务,营造认知症友好化的社区服务环境,打造社区的认知症全链条服务模式。
  不仅如此,在部分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还将设立认知症专区,开展认知症社区集中康复项目;集中开展认知症照护管理人员及家庭照料者培训,加强认知症养老床位和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建设,预计年内新增认知症床位100余张。通过认知症家庭支持、社区干预、医疗康复等手段,探索建立一套分级、分层的完整的认知症照护体系,为全市、全国认知症照护体系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