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老人们排长队的情况发生,今年重庆市老年大学首次启用网上报名招生。然而,由于报名情况火爆,两小时后,市老年大学就紧急关闭了网上报名通道,启动预案改为现场报名。为争取学习机会,有的老人当天一大早就前往老年大学排队报名,但仍有部分老人没报上名。(据《重庆日报》报道)
在不少人看来,“入学难”现象只存在于部分学龄儿童,不过,这样的现象如今也成了一些老人的烦恼。目前我市60岁以上老人已超过700万,在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如何让更多的老人在家门口实现求学梦?如何让老人享有更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是一个需要各方共同关注、共同推动的迫切的社会课题。而在解决老人“入学难”的烦恼前,我们首先要读懂其背后的问题。
简单来说,老人入学出现“一座难求”的状况,是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供不应求的结果。但要把这一问题全都归责于市场,显然有失公允。这是因为,老人“入学难”不仅是市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家庭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各方积极参与进来。针对老人“入学难”问题,重庆市政府办公厅于今年1月出台了关于老年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市老年大学稳定在46所左右,老年学校新增38所以上,有效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充分满足老人上学需求。
更进一步讲,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老人晚年幸福早已不是吃好穿好那么简单,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多。事实上,老人热衷上“大学”并不在于能够学到多少新知识,而是通过“学习”让自己的价值得到更多的认可,社交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进而达到提升老年生活品质、丰富老年精神生活的目的。对此,各方要通力合作,不断丰富老年教育服务的供给,让老年大学不再“一座难求”,让老人能够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在社会发展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