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老龄化危机?看上海长护险如何“海派”应对
作者:   来源: 中国医疗保险  2018-08-09

  国际上通常以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作为标准界定老龄化社会,目前上海相关统计数据已远超此标准。作为全国首批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15个城市之一,上海将其视为重大民生问题,以“海派”思路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乃至高龄化的现实危机。2018年7月22日,《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为主题召开医改北京论坛。本文根据论坛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定点医药监管处许宏处长发言整理而成。
 
  基本政策:复杂问题简单化  
  
  经过一系列的前期调研和实践,上海长护险自今年1月全市推广,从申请到监管全流程、系统化体现出“海派”特色,简单的“五步经办”成为化解复杂老龄化危机,让每个子女安心工作,让每个老人安享晚年,让每个家庭幸福美满的有力支持。“五步经办”具体包括申请、评估、服务、结算、监管。申请是老人享受到长护险的前提。在评估环节,上海委托第三方制定了较为严密合理的“高门槛”评估标准,由评估人员实际掌握。评估结果并非一尘不变,在评估对象身体状态发生变化后,可以根据评估对象申请或由上门评估人员决定进行状态评估,从而动态调整评估等级以及支付待遇。如老人摔了一跤导致骨折,当时的评估等级较高,一旦情况好转可在状态评估后随之调整评估等级,从而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科学。在服务环节,上海长护险包涵了居家、养老机构及住院医疗护理三种服务类型。护理服务项目及保障水平等方面呈现出“低水平”特征,但足以令覆盖人群获益,覆盖人数也正逐步提升。在结算环节,根据不同的服务类型,上海规定了相应的结算标准,居家服务视护理人员的专业资质,每小时分别支付40元、45元、80元,养老机构则根据评估轻、中、重度级别,每天支付20元、25元、30元,住院医疗护理与医保结算制度衔接一致。在监管环节,上海长护监管体系已初步建立,有别于传统监管,长护监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引入智能化监管手段,通过服务前后线上签到签出,监督提供服务真实性、服务后评价反馈服务整体质量,达到让老人切实享受到所需护理服务的目的。
  
  更多设想:长护险尚有发展空间
  
  随着护理服务市场逐步形成,大量的社会资本蜂拥而至,在调动更多资源解决老龄化危机的同时,由于其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也引发众多问题,增加监管难度。因而,现阶段发展长护险不应盲目的增资扩容,更应聚焦到如何满足护理服务需求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上:一是打造专业化护理队伍。从上海的试点经验来看,虽然居家服务的支付标准视护理人员的专业资质有所区分,但仍存在专业护士不愿做护理,愿意做护理的护工又不专业的尴尬,应完善培训机制,倒逼和激励服务人员培训晋升,进而提高护理服务行业整体水平。
  二是探索由商保补充个性化、高水平的服务短板。长护险较低的服务水平蕴藏着较大的市场空间,这需要商保积极施展,发挥作用。伴随经济发展和消费观念转变,很多家庭有需求、有能力购买高质、高价的护理服务。在前期打造专业化护理队伍的基础上,商保可以与这些队伍签订合作协议,开发更多个性化、高水平的护理服务项目,以更好贴近市场服务需求,填补长护险“低水平”运行的缺憾。
  三是促进各类型护理服务的市场比例合理化。该任务任重而道远,基于观念上对医疗机构医护资源的信任,现实中相当数量的老人倾向选择住院医疗护理。但问题在于这部分老人仅因没有得到后期照顾而聚集在医院,而非完全符合住院医疗护理条件,这造成了非常高社会成本的同时,可能令更多真正有需要人员不能及时得到护理。通过人员和设备改善,政府宣传引导,树立起社会对于居家或者是养老机构的服务信心,将那些不一定需要住院医疗护理的老人吸引下来,促进护理服务市场比例合理化,推动各类型护理服务发挥各自应有价值。
  此外,从经办角度,应进一步完善经办细节,加强制度衔接以及部门协同,如经办评估环节与家庭医生制度有机结合,调动经办人员参与长护工作热情,也是发展长护险需重视的问题。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