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60岁以上常住人口达621.76万,老年人患病率高,老龄健康服务形势堪忧。为了让老人更好的老有所医、老有所养,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积极作为,开展医养结合工作。在医养结合的工作推进中,市卫生计生委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哪些成效?8月27日,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主任黄明会向重庆日报介绍了相关情况。
形势严峻,整合资源积极作为
据黄明会介绍,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健康养老服务作为发展和保障民生的重点,制定实施“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专项行动方案,以“保障基本、统筹发展”为原则,围绕“9073”的养老格局,提高老年人医疗健康服务可及性、公平性,通过政府引导,发挥民政养老、卫生健康医疗服务、人力社保社会保险合力作用,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保障群众健康养老服务。
顶层设计,促进医养融合发展
“要想医养结合好,必须健全共建合作机制的顶层设计。”黄明会介绍,全市先后出台了《“健康重庆2030”规划》《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意见》《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明确了医养结合工作的目标、任务、路径及保障措施。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医疗机构全面加强老年病相关学科和为老服务能力建设,提供优先便捷服务。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基础保障作用,利用基本公共卫生老年人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保障90%的居家老人基本健康养老服务;以医养协作的形式,为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老人提供医疗健康服务;专业的医疗护养机构重点关注高龄、失能、失智老人,逐步通过长期护理保险支持,提供养老照护、长期护理和医疗健康服务。
多方联动,医养结合初见成效
围绕“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思想观念,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的要求,经积极探索多方联动,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协作、居家医养”为主的4种医养结合模式,“高端有供给、中端有市场、低端有保障”的服务供给体系正逐步形成。涌现出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如:重医附一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市十三人民医院、大足区人民医院、沙坪坝井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巴南区花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以及以合展、宏善为代表的民营养老机构等,这些是我市医养结合服务的亮点和保障点。全市7157个家庭医生团队为居家老人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形成全市医养结合服务的兜底点。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达到188家,医养结合床位数达1.85万张。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和健康管理率达到72.6%,有260万老年人享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关于下一步的医养结合工作,黄明会介绍,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服务体系、相关政策,保障老龄健康服务需求,推进健康中国战略重庆实践,围绕“363”工作路径,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争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上取得新进展,为老年人实现更多的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