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10 日,市老年大学正式开学。前几日,报名的火爆场面还历历在目。究竟是何原因让老年大学如此受欢迎?如何缓解“ 一座难求”的局面?记者来到市老年大学一探究竟。
学习,为老年人打开另一扇窗
昨日一大早,市老年大学内每个教室门
口都挤满了等待上课的学员。“早点来,能抢个好座位。”参加行书初级班学习的李新胜老人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做好了分工, 一个送孙子上学,一个来占座,这样两不耽误。
上课铃还未响,校园里已歌声阵阵、丝竹悠扬、剑飞扇舞。在电脑学习班,通过学习,老人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学会了智能手机聊天、网购、网上充水电费、上网查信息……学员梁淑敏开心地说,因为不会摆弄智能手机,生活中遇到不少麻烦,孩子们也没耐心教她,现在好了,问题迎刃而解。
学员暴增导致资源紧张
清晨排队报名、热门专业抢名额、教室“ 一座难求”……近两年,不断上升的老年学员数量和有限的老年教育资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市老年大学副校长韩友坤告诉记者,市老年大学创办于1990 年,属公益一类参公事业单位,是我市唯一一所市级老年大学。“ 招生之初仅有300 人次,如今暴涨到每年12000 人次。”韩友坤说,为了缓解老年学员急剧增长的局面,学校面积也在增加,2004 年,近7000 平方米的市老年教育活动中心大楼投入使用。2017 年,经市政府协调,市老年活动中心搬出,增加了教室和活动区域。学校专业从建校之初的4 个专业4 个班,发展为8 个系, 61 个专业,138 个教学班。“ 即便这样,也不能保证每位老年学员充分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韩友坤说,从周一到周五,所有教室都利用起来,轮流排课,课堂上基本座无虚席。
老年群体的精神家园
家住甜水井巷的杨勤军是市老年大学的忠实学员, 学习京剧十余年。“ 在老年大学犹如找到了第二个家。” 杨勤军说,市老年大学教学质量高,在老人中拥有很好的口碑。更重要的是,老年人相聚在一起,有更多共同话题, 感受到了无限温暖。
“ 老年人的晚年,不仅需要物质生活的满足,更需要精神生活的支持。” 韩友坤说,目前,独居老人、空巢老人逐渐增多,退休后,子女又忙于工作,自身没有爱好, 难免与社会脱节。走进老年大学重拾乐趣,成为多数老年群体共同的选择。
“在学习知识之余,老年人在精神上找到了归宿。” 韩友坤分析,正如杨勤军所感受到的“第二个家”,从主观需求分析,老人们孤独的心灵渴望被关注、被充实。
多方探索完善 “ 精神养老”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60 岁以上老人已达到136 万人,如何将老年群体的“ 精神养老”做得更好,政府和社会各界正在积极探索和试验。
“ 近两年,校方和北京某机构联合开展的远程教育,受到了广大学员的欢迎。”韩友坤告诉记者,同时,政府将加大对老年教育发展的投入,预计到2020 年,市老年大学校舍建筑面积不低于15000 平方米。他还透露,老年大学正在积极选址筹建第二所分校,届时办学条件将更加现代化、规范化。另外,争取到2020 年,95% 的乡镇( 街道)建立老年学校, 50% 以上的村( 社区)建立老年学校或学习点,实现参加老年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