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77岁的董明慧老人迎来秋季老年大学开学第一天。在授课老师眼里,台下投来的是来自老年人求知的目光。在十几位老人眼中,台上老师的演讲则是来之不易的上课机会。今年参加老年大学已是第10个年头的董明慧每年3月都要经历一场报名争夺战。“3月1日至3日是报名时间,一般头一两天名额就已经满了。”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几乎在所有设立老年学科的学校中都上演着。随着济南老龄化社会进程加速,老年人“老有所学”愿望强烈,与现实情况相反的则是教学资源的匮乏。为此,社会各界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也开始探索老年人学习模式的创新途径。
老年教学供不应求
“我们对知识的渴望是十分强烈的。”董明慧告诉记者,每周固定时间她会参加自己社区的合唱队。那里有一群和她一样对音乐充满渴望的同龄人,她把在老年大学学习到的知识和新歌教给其他老年队友,队友们认真听着、记着,不时跟着模仿哼唱几句。
在此前较长一段时间里,老年人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董明慧所在的市中区七里山街道七东社区综合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王美华对此感受颇深。面对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状,社区成立了合唱队、舞蹈队等队伍,但因不专业,也仅是自娱自乐。“老年人希望在娱乐的同时,能够提升质量。”尽管社区也曾自筹经费请来专业老师,但毕竟课程有限,老年人们得不到充分满足。据了解,七东社区8400名居民中,60岁以上老人有2072人,占总人口23%。纵观全市,济南已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130万人。七东社区的情形成为我市人口老龄化社区中的一个缩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济南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渴求。
探索线上教学模式
令董明慧老人感到高兴的是电视老年大学的出现。她拿着一张课表告诉记者,从周一到周六,每天分3个时段安排老师在电视上授课。课表上清楚地记录着书法、绘画、摄影、广场舞、烹饪、保健、阳台种植等七大类课程。9月19日下午2:30,董明慧坐在家中准时打开了电视,收看广场舞教学。“不用排队报名,也没有花费,足不出户让老年人有了免费的娱乐、学习机会。”她说。据济南市老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老年电视大学是济南市老龄委为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做出的一项便民举措。2015年4月开播至今,已经有近3年时间。3年中,节目共播出课程3000余节,节目时长共计23万分钟,学习交流活动50余场。为了宣传电视老年大学,让更多老年人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市老龄委委托社会机构开发了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网站等“互联网+”技术平台。目前,在各区县老龄办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平台上注册的老年学员已达15万人。
电视教学仍需克服推广和社交屏障
目前,电视老年大学仍面临推广以及线上与线下结合的难题。济南市老龄办主任庞涛表示,目前,老年人注册率仅占全市老龄人口的11.5%左右(老干部局管理老年人大学注册率约为2%),要达到《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老年人入学率达到20%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任务十分艰巨。
此外,电视老年大学作为弥补传统授课的学习模式,自身也存在与老年人欠缺面对面交流的形势。市老龄办相关负责人认为,足不出户学知识的同时缺少了面对面的交流和社交的属性优势。“未来可以发挥社区优势,比如组织老年人共同观看学习节目,课后再交流。”
记者了解到,此前市老龄办已组织面授、书法展等多种形式的课程。2017年,市中区、历下区、历城区、槐荫区、天桥区、高新区等所属社区,举行了10次面授活动。今年,面授活动将会遍及济南市各区(县),全年不少于20次面授辅导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