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打造养老事业新高地
作者:   来源: 天津网  2018-09-28

  今年,滨海新区瞄准百姓关切的养老问题,结合新区老龄化形势和老龄事业产业发展实际,把加快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作为新的使命任务,努力打造老龄事业产业新高地,助推建设繁荣宜居智慧新城。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发展
 
  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将老龄事业产业发展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阶段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作出明确安排。区民政局、区老龄办结合新区总体发展规划和新时代目标定位及人口老龄化形势需求,组织制定《滨海新区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确定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发展任务,压实部门责任。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滨海新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重要窗口期,统筹协调推进,持续加快发展,为滨海新区实施大健康战略贡献民政力量。
 
  增进老年福祉,强化保障制度
 
  完善高龄老人健康关爱金制度。今年4月开始调整提高高龄老人健康关爱金标准,80至89周岁老人关爱金从110元/月调至135元/月,将90至99周岁老人关爱金由原一个标准细分成两个标准,90至94周岁老人关爱金从200元/月调至500元/月,95至99周岁老人关爱金从200元/月调至1000元/月,百岁老人关爱金3500元/月暂不调整。目前,新区高龄老人社会保障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统筹城乡困难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政策。在实施城市户籍困难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政策基础上,今年4月启动了农村户籍困难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工作,全区困难失能老年人按照失能程度享受不同服务补贴标准为200元/月、400/月、600元/月,实现城乡统筹,目前全区有近千名困难失能老年人享受了补贴。制定困难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补贴政策。根据《滨海新区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的意见》精神,研究制定生活困难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具体补贴办法,做好社会困难群体解决养老问题的“兜底”保障。
 
  加快“放管服”改革,完善服务体系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在建设第一、二、三老年养护院的基础上,鼓励扶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建设养老服务机构。目前,社会投资的空港复星温莎堡项目、国寿嘉园乐境项目、中新生态城中福天河智慧养老示范项目、天房津滨颐康项目以及中心城区的健阳、滨海之星等项目正在建设或改造中,设计床位总供给量达2500余张。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推动街镇居村积极引进社会专业运营服务团队运营管理设施,向居家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康、助医、日托照护等社会化服务。目前,滨海新区已有15家日间照料中心实施了试点改革,今后每年新建项目将全部实现第三方运营。积极推动国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在优先保障特困老年人养老床位前提下,对新建的贻芳托老所和第一老年养护院实施第三方租赁市场化运营。积极做好新区第二、第三老年养护院和汉沽社会福利院运营机制改革工作,着力向全区老人提供质量更优的服务。
 
  推进智能化服务,助力融合发展
 
  建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互联网+养老”,建立面向困难老年人的主动关怀服务系统,以及面向全区老年人的呼叫服务系统和应急救援服务系统,加快集聚各类服务资源,打造信息畅通、供需对接、服务便捷、救援及时的“智慧养老服务圈”。鼓励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发展。支持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合作,进一步优化服务功能,提升医养服务质量。全区已运营养老机构中有三家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有16家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合作,医养结合率达到86%,力争2年内达到100%。推广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在新北街、大港街、开发区先后建立了“滨海蓝卡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天同保姆式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和“柠檬树互助式养老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医养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O2O模式,让签约老年人享受紧急救援、家庭医生签约、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及双向转诊、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医养结合基本养老服务。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