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以及政府对老龄人口养老的重视,人们对养老的认识也在逐年发生转变。有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说,8 年前,95% 的老人是不愿意住养老院的,他们认为住养老院就是子女不孝;而现在,只要养老院地理位置不错,服务到位,价格合理,几乎不愁没有老人入住,老人的家属,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更愿意把老人送来养老院,一来老人能得到更专业的照顾,二来他们也能安心工作。
身体健康的50 后" 倾向于家庭养老"
1953 年出生的余礼湘和她老伴以及今年93 岁的母亲住在湘江世纪城。
余礼湘先生是个" 潮爹":戴网球帽;夏天穿笔挺的白衬衫和挺括的西裤,人也像衣服一样笔挺,冬天则是户外爱好者常穿的冲锋衣;经常刷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每年还会和老伴安排一两次国内或出境游。
余礼湘和家人虽然身体都较为健康,但他听闻过有些人因为疾病而把全家多年积累的财富掏空,因此他很注意锻炼和养生。退休工资大约4000 多一点,但花在医疗和健康方面的钱并不多,只是平常感冒买些药,和一些营养品。
出行方面,余礼湘主要是搭乘公交车或者骑共享单车,花费很少。吃饭方面,主要是在家自己做,这方面的花费也不多,平均每个人500 左右。穿衣方面,余礼湘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讲究,但他老伴每年还是会给他添置一两套,这笔花费也不多。
余礼湘退休后,每年比较固定的最大的消费是旅游,每次出游,在吃住行方面" 比较讲究",所以,这个花费," 每年万元以上"。这笔消费,有时候是女儿" 请客",有时候是自己买单。去年,他们去了泰国的清迈,花了接近两万,是他女儿" 请客"。今年,他们还只在省内游了游,出境游的计划还没" 实施"。
有时候高于旅游消费的,是人情消费,亲朋好友多," 有时候一个月有好几千"。余礼湘认为现在还并没有他理想中的养老机构出现," 比较倾向于家庭养老"。
" 双脑萎缩" 的50 后选择社区养老
2016 年入住长沙天心区青山祠社区康养中心的谭博联(化名)老人今年68 岁。1950 年出生的他因为曾多年从事高温作业而在2005 年就退了休。
2012 年谭博联脑中风后,一直是" 双脑萎缩",虽然行动也还方便,但已经" 不大管事",离家走远了就不会回家,有时候,大小便都不能自控。脑中风后头几年,是他老伴杨桂香(化名)照顾,2016 年,杨桂香检查出高血压后,就和儿子商量,把老伴送到了青山祠社区康养中心。在谭博联去养老中心之前,他们也考虑过请保姆专门照顾谭博联,这个想法很快就打消了,因为请到保姆不仅要支付较高的薪水,还要担心" 引狼入室"。所以,思考再三,他们还是把谭博联送到了养老机构。
为方便陪伴谭博联,杨桂香把自己家里的房子租了出去,在青山祠社区康养中心附近另租了个一室一厅。
谭博联每天早上五点多起来,洗漱完后,在社工的陪护下,就在康养中心散会儿步,然后早餐,早餐完后,杨桂香就来看老伴了,一起散步或坐着聊天。每天下午五点吃完晚饭后,杨桂香也会去陪谭博联散步或者聊天,大约晚上7 点左右,杨桂香去跳广场舞,谭博联则会在社工的照料下,准备洗漱上床睡觉了——养老中心的老人大多睡得早。
谭博联是他亲戚朋友中去养老中心的第一人。最初,他弟弟知道他被送进了康养中心,对他的妻子和儿子颇有微词,认为康养中心是孤寡老人待的地方。直到他弟弟自己去康养中心" 考察" 了一番,看到谭博联24 小时有人照看,环境和饮食都还不错,且他老伴也租到了康养中心附近,每天去看望,才放了心。
曾经,入住康养中心是谭博联一家不得已的选择,但现在,他们觉得这是最好的选择。杨桂香说,若不是考虑到她和老伴的退休工资都只有2700 元,她也会住进养老中心," 几好咯,一日三餐有人管,吃药也有人管,身体不好还24 小时有人照看"。
政府举措
2006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6 号文),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
2017 年12 月,长沙发布《关于印发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若干政策(试行)》。政策规定:支持建设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各区县(市)人民政府通过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或无偿提供办公服务用房,委托社会为老服务组织运营,在社区规划和建设一批具有日间托养、医疗康复、集中就餐、文化娱乐、老年学习等服务项目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对其给予一定财政支持。
市级财政分别给予AAAA、AAA 级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原一、二类日间照料中心)10 万、8 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每年5 万、4 万元的运营补贴;分别给予AA、A 级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原一、二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每年3 万、2 万元的运营补贴。区、县(市)级补贴标准应不低于市级。
专家解读
湖南华容照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副总经理朱娌说:" 新消费时代下,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如果生活可以自理,可以选择在家养老,平时可以去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参与老年人活动,也可以选择居家上门服务。如果已经处于半失能及失能状态了,建议还是就近选择一家专业的社区养老机构入住。当然,如果家庭条件允许,且子女不在身边,也可以选择大型养老机构入住,各类硬件设施会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