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金融 > 其他
郑秉文:应预设养老“心理账户”,制度抵抗人的惰性
作者:   来源: 养老金融50人论坛  2018-11-23

  “中国国民有53万亿人民币放在银行,但养老保障第二支柱只有1.2万亿,第三支柱现在刚刚起步。”近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郑秉文在参加腾讯理财通与清华大学举办的《国人养老准备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多数人未准备好养老,应教育国民尽早做养老准备,预设养老“心理账户”,并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推进第三支柱建设。
 
  国民储蓄率最高,多数国民未准备好养老
 
  当前,中国是全球国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国人养老准备报告》显示,对未退休者来说,社会养老保险、房产和银行储蓄是他们选择最多的财务准备方式。
  结合生命周期理论的三阶段特征,郑秉文指出,欧洲等福利国家完整地提供了包括养老在内的全生命周期的福利,所以养老保障第二尤其第三支柱不发达。美国则相反,因而市场提供的福利非常发达。“选择福利国家,还是选择福利社会?欧洲模式,还是美国模式?这个议题一直没有解决。”
  同时,郑秉文表示,我国国民受传统文化影响,储蓄率高。“中国国民有53万亿人民币放在银行,但养老保障第二支柱只有1.2万亿,第三支柱现在刚刚起步。”
  如何通过养老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将钱从银行搬家到资本市场?郑秉文表示,现阶段多数人未准备好养老。但将钱放在银行里与买养老基金,回报率是3%与7%的区别。如果每月投千余元,10年、20年后就是几百万元的差别。
 
  国家有制度设计的责任,第三支柱设计应适当
 
  郑秉文认为多数人未准备好养老,这里面有国家制度设计的责任。
  首先,长期的养老金融工具提供得太少,短期理财产品充斥市场,资本市场稳定性差。郑秉文举例表示,“50多岁的人除了跳广场舞,就是在银行窗口买理财产品。”
  其次,本身就很少的长期养老金融工具里,提供太少的默认投资工具。“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人性是懒惰的。你很难让大家每天去投资,去盯盘,国家应该设计默认投资的工具。”
  最后,养老第三支柱默认投资工具太多好,还是适当好?郑秉文结合美国401(k)养老金计划的行为经济学试验结果指出,提供越多选择的参与率越低,提供2个选择的参与率达到75%,提供50多个选择的,参与率掉了一半。对此,郑秉文表示,设计默认投资工具要适当,个人面对过多的产品不会选择,或者选择不适当的养老金融产品。
 
  预设养老“心理账户”, 推进国民老龄化教育
 
  除了制度设计,郑秉文也呼吁要加大对国民养老准备教育。根据腾讯理财通与清华大学发布的《国人养老准备报告》显示,我国社会保险退休后收入替代率不到50%,却有超9成人尚未开始做退休规划,近7成人还未开始为养老做财务上的准备,仅有约13%的人认为自己的财务准备很充足或较为充足。
  “心理账户没有事先预设消费事项,使额外的钱容易花出去。”郑秉文结合行为经济学里“心理账户”概念,提出要在学校实施老龄化教育。“从行为经济学角度来看,国民教育中应该有心理账户的暗示和预设。”
  郑秉文强调, “要进行老龄化教育,让大家都知道,未来中国的老龄化情况非常严峻。老龄化是全世界大自然的一个现象,让所有人要有这个心理账户。”
  最后,郑秉文建议,要将“心理账户”变成真正普及的个人账户,即养老保障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同时,积极提高国民金融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