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多层次社会保障发展成就与展望高层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出席并发言。他指出,虽然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已取得较快发展,但不能否认的是,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仍未建立起来。
郑功成强调,社会保障水平只能升不能降,但如果光靠政府的财力,市场不参与的话,物质基础就不能壮大,就不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养老保险方面,郑功成指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基本还未成型。目前80%以上的养老保险基金是基本养老保险。目前企业年金有1万多亿,但仍然是中国特色,因为企业年金大多来自垄断性的国有企业,而非民营企业。“这种企业年金不是我们想要的企业年金,它是一种福利负债。”他说,“我们很难看到市场在里面发挥什么作用,真正以养老为目标的商业养老金又有多少呢?很少。”
此外,有人称大病保险由保险公司经办,实现了市场化。但郑功成强调,大病保险不能称之为商业保险,因为如果是商业健康保险的话,保险公司应该有商业开发权、定价权、市场交易权,但目前保险公司只是委托代理机构。“我通常还是把它定义为社会医疗保险,尽管很多保险公司在参与,但是市场是基本没有形成的。”
“社会医疗保险只能提供基本保障,那超出基本保障的由什么来满足?”郑功成提出疑问。
郑功成表示,除了养老和医疗保险外,目前我国救灾制度也存在改进之处。当前救灾制度不仅负责保障基本生活,还负责灾后重建,“现在来看这种方式是不行的,它不可持续,也不公平。因为既想救灾,还要救得好,灾种又多,政府能有那么多钱救吗?”
郑功成建议参考国际救灾做法——国际上政府救灾责任仅负责灾后的紧急救助,当紧急救助阶段过去后,还是应将救灾责任交给市场保险机构。
最后,郑功成强调,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需满足整个社会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让高收入人群接受基本养老服务,他们肯定是不乐意的,但我们还得让农村五保户接受很好的养老保障。”他说,“养老服务事业要是多层次的,有的是政府保底,有的是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