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际标准定义,当一个地区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2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14%,则意味着进入了“深度老龄化”。近日,天津市民政局社福处处长丛永健接受采访时披露,目前天津已进入深度老龄化。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达到24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23.4%,接近户籍人口的四分之一。
老龄化是文明的标志
老龄化浪潮来势汹汹,天津首次被冠以“深度老龄化”之名,更让人不免担心,但老龄化真的是洪水猛兽吗?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日前指出,老龄化其实是好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对于老龄化社会,人们普遍存在五大认识误区:把老龄化看成洪水猛兽,看做是社会的负担和包袱,看作是老年人自己的养老问题,看作是涉老部门的业务工作,看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个人家庭的事。其实老龄化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应对的。吴玉韶指出,应对人口老龄化应该理念先行,思路决定出路。2013年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国家进行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因此“补上”老龄化国情教育“这一课”势在必行。老龄化国情教育具有政治意义、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超前谋划,早做应对;有助于形成全民行动的“大老龄格局”。
未富先老未备先老
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今年推出了中国首部关注老龄社会的长篇小说—— 《天黑得很慢》。作品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展现了老年生活的写照,在揭示人老过程中都能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并以此也呼吁年轻人应如何关爱体谅老年群体。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说过“,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除了未富先老,我国还普遍存在对老龄化社会准备不足的问题,是为“未备先老”。在当今社会中,很多老人觉得自己对老年时期已经懂得很多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就现在而言,我今年66岁算正式进入了老年,我的同事和朋友也都是年龄相似,在生活中,我会经常听到他们有所抱怨、烦恼以及各种各样对老年生活不解的声音。”周大新在接受采访时说。而吴玉韶则将其总结为:一切围绕老龄化的难题都是“成长的烦恼”。
“初老人群”占比高
对于步入“深度老龄化”,天津人也不必过度恐慌。天津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达到24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23.4%;65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56.7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14.92%。相关老年问题专家指出,天津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从老龄人口构成上看,60岁到65岁之间的“初老人群”数量达到89.3万人,占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为36.3%,他们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婴儿潮时期,有知识、有文化、有经济基础。正如白岩松所说,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拥有消费能力的人”正在变老,而以前的老年人大多属于“节俭度日的一代”。数量庞大且观念新、敢花钱的“初老人群”构成了老龄化社会金字塔的稳固底座,这是一种相对健康的老龄社会结构。
天津推新举措积极应对深度老龄化,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率达95.6%
本报讯(记者李 娜)为有效解决老 龄化社会下的养老问题,提升养老服务 质量,天津市民政部门将重点从机构养 老和居家养老两方面着力。 在机构养老层面,天津市至今连续 两年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 动,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目前养老机 构基础性指标合格率已达70%以上,管 理服务质量类指标合格率达到了90%以 上。同时,大力推进医养结合。截至目 前,天津市352家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率 已达到95.6%,使住养老人及时、便捷、 高效地享受到医疗服务。 在居家养老层面,今年提前完成了 民心工程民政项目。2018年天津在推进 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中,重点向农村地区 倾斜,新建完成的30个日间照料中心,有 25个在农村地区。同时,推进社会化运 营,采取购买服务或服务外包方式,引进 养老机构、养老企业运营照料中心。天津 在全国率先放开照料中心建设和运营主 体,支持社会组织和企业利用自有或租 用房屋开办照料中心。今年滨海新区和 市内六区开展试点,有效缓解了社区养 老服务设施供不应求的压力。 天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松 林表示,明年将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化建 设,加大养老服务兜底保障力度,持续开 放养老服务市场。其中,包括突出居家社 区养老的主体地位。加大老年日间照料 中心建设,向农村和城镇空白社区倾斜。 深化河东、南开2个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 老服务试点工作,探索符合本市的可复 制、可推广的特色养老经验。加强养老院 行业管理,持续推进养老院质量建设专 项行动,加大公办养老院建设力度,推进 市级国办第三老年公寓投入使用,推动 区级公办养老院公建民营,增加托底养 老床位数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 务,推行第三方评估,实施养老服务全面 监管。此外,将探索老年人助餐服务试 点,创新开设“老人家食堂”,给予高龄、 困难且失能的老年人一定的助餐补贴, 满足城乡老年人的就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