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老服务网覆盖社区,家门口就能办好老年证。幸福食堂菜品多而且价格实惠,还可送餐上门。“互联网+居家养老”让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档升级,老人们享受到了“三助一护”服务。老旧小区试点加装电梯,解决了高龄老人上下楼的难题……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生活在武汉的老年人感叹,社区为老服务日趋便捷,养老服务变得多样化,武汉适合年轻人创新创业,更适合老年人宜居养老。
2016年,武汉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通过3号建议案,提出以老年宜居社区为抓手,促进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明确办理部门和责任单位,市主要领导多次前往社区调研,并就相关问题做出批示。武汉市民政局积极主动作为,制订建议案工作方案,随后又出台了“老年宜居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围绕“宜居社区幸福养老”主题,分3年在全市创建600个老年宜居社区,创建标准为“设施配套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居住便捷舒适、环境优美整洁、人际友善和谐、社区机构健全”等六方面。
今年是武汉创建老年宜居社区三年计划的收官之年。3年来,武汉涌现出了一批省级老年宜居社区,各个区探索创建出了自己的特色,老年宜居社区创建形成“武汉经验”。多个部门协作参与创建,合力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不断实现老年人对美好晚年生活的向往,努力提升江城百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养老服务网覆盖社区
1700多处养老设施提供为老服务
“不用来回跑,在社区就能办好,办证方便多了。”最近,汉阳区江欣苑社区71岁的李爹爹拿到了补办好的老年证。月初申请补办,月末证拿到手,因为是第一次补办,李爹爹不用缴纳补办的费用。“几年前第一办的时候,要坐好几站公交,办证点就1个,办的老人多,排队都要排半天。”
此前,武汉老年证实行集中申办,每年需要年审,证办下来要2个月,并且全市只有26个办证点,中心城区大多设立了2个办证点,而汉阳区等仅有区政务服务中心1个点提供办证服务。办证点少要排长队,年审网点不足,办证周期长,一些老年人直呼“办老年证不便民”。
去年,市委市政府将老年证办理和高龄津贴发放,作为“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的一项重要改革项目,并列入了政府十件实事办理内容。去年12月1日,我市在全市范围内推行老年证网上帮办。
新政实施后,老人可就近自行前往社区(村)服务窗口办证,网格员也能依托武汉市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帮老人办证,老人家属或代办人还可登录武汉市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武汉民政网上办事大厅或“武汉养老服务”手机APP)进行网上代办。今年1月1日起,武汉高龄津贴发放也实现了网上帮办。网格员依托武汉市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核查高龄老人信息,审核确认后高龄津贴将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到老人银行账户上,无需老人自行申请和年审。武汉老年证和高龄津贴网上帮办,成功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老人少跑腿”的服务效果,民政部高度肯定这一全国首创的改革创新举措。
社区(村)服务窗口增加了为老服务,日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也能养老。今年4月,武昌区珞珈山街水生村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正式建成使用,64岁的张婆婆成了常客。在这里,她可以读书看报、看电视、练书法、做盆景手工艺品,还能在足底按摩椅上享受按摩。“没建好以前,在社区里找个活动的地方都难。”
据了解,武汉自2010年起启动建设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社区养老院、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点)等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目前全市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1758处,为老人提供日托照料、助餐、文化娱乐、健康管理等多种服务。按照“十三五”规划目标,到2020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将覆盖全市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乡镇将建有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综合服务设施,6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养老服务站点。
实施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
老人感叹“在社区养老真幸福”
新建小区各项服务设施齐全,老旧小区居住的老年人较多,硬件和环境不尽如人意,如何提升老旧小区的宜居性?一些社区实施的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赢得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点赞。
“现在觉得在社区养老真幸福,武汉适合年轻人创新创业,更适合老年人宜居养老。”19日中午12点多,武昌区杨园街四美塘社区67岁的杨女士指着一块活动设施齐全、绿树成荫的休闲广场,一个劲儿地夸着社区发生的变化。
杨女士介绍,今年创建老年宜居社区的过程中,社区1栋和4栋之间的荒地被打造成了休闲广场,广场上建了两座凉亭,还添置了健身器材、长椅和晾晒架。“别看这个小坡,都是无障碍的,坐轮椅的都可以上下,马路边这几栋楼1楼都做了这样的小坡。以前这块空地都是荒草,夏天蚊虫多,我们只好跑到马路对面的公园去乘凉。”
江汉区在近两年的老年宜居社区创建中,实施了“爱的支撑”助老工程,提出为困难、高龄、行动不便老人家庭安装卫生间扶手、洗澡椅和坐便器,在老旧社区楼道安装适老化扶手和折叠式壁椅,进行宜居环境的适老化改造。
“装了扶手,下楼都大胆了些,楼道有把椅子还能歇歇脚,帮助了行动不便的老人,也是方便其他居民的惠民好事。”江汉区新华街江北社区的胡奶奶是助老工程的受益者。因为住在无电梯的老旧社区,行动不便的她得拄着拐棍下楼,时常担心摔着,去年胡奶奶所在楼栋每层都装了适老化无菌扶手,3楼和5楼还设置了折叠式壁椅,助老工程施工队还在她家中的卫生间,安装了适老化扶手和洗澡椅。
江北社区居委会书记王鲨表示,老年宜居社区创建期间,社区8栋楼20个单元安装适老化扶手750多米、卫生间扶手50个以及壁椅50套。扶手和休闲壁椅是夜光材料制作的,夜间能给老人提供指引,老人晚上上下楼有了更多的安全保障。
“互联网+居家养老”提升宜居水平
“时间银行”让老年志愿者互助养老
“中午菜谱,粉蒸排骨10元,豆皮烧肉8元,萝卜肉丝6元,土豆肉丝6元,清炒小白菜4元,免费汤。”在江岸区四唯街袁家社区长者驿栈,幸福食堂的电子屏上滚动着当天中午的菜谱,驿栈内还设有书画室、娱乐室、洗衣室、洗浴室和医养空间,几位老人坐在大厅里看电视,还有些老人在娱乐室里看报。78岁的王爹爹则在医养空间的一体机前,由八医院医生指导量血压。“比以前大多了,建了老年食堂,每个菜都可以按半价买,而且多了几间活动室,连地上都铺了木地板。”
袁家社区2016年引入“晚晴枫”等社会组织参与老年宜居社区创建,以“福乐袁家”为主题,打造出了漫步人生、天伦区、健身区、怀旧角、温馨角、便民区六大“福乐袁家”宜居社区精品区域。去年,社区推进“红色引擎工程”,随同物业融入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老人们享受到了每月生日会、疏通下水道、维修门窗等为老服务。
“社区老人越来越多,我们也要不断提升为老服务水平,继续创建的脚步不会停止,让社区更适宜老人居住。”袁家社区一位负责人介绍,该社区今年又通过“互联网+居家养老”,将原来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提档升级为了嵌入式服务网点,面积扩大了近600平方米,新增了幸福食堂和四个功能室,幸福食堂还面向周边多个社区的老人送餐。
除了结合“互联网+居家养老”,武昌区首义路街江零社区等社区还在老年宜居社区创建中,创造性地实施了“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新模式。老年人通过志愿服务存储服务时间,折算成积分后可兑换米油、幸福食堂就餐卡等物品,以及各类养老服务。武汉探索出的这种互助养老新模式,引发全国老龄办关注。
“老年人变得更加积极向上,推动了老年宜居社区创建,社区治安、环境、卫生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观,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氛围日渐浓厚。”江零社区书记闵咏说,社区志愿服务队如今扩展到了五个,包括社区巡逻队、便民服务队、综合服务队、爱心帮扶队、邻里互助服务队,志愿者人数增至100多人,参与者大都是老年人。
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创建
合力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
不久前,今年全市创建的300个老年宜居社区接受验收考核,标志着惠及百万老年人的武汉老年宜居社区创建3年计划迎来收官。
老年宜居社区创建过程中,武汉将3号建议案的办理落实与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并轨、与深化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并重、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并行。民政部门牵头负责实施,制订验收考核标准督促落实,园林、城建、国土规划、卫计等部门共同参与,老年宜居社区创建形成了多个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有力地保障了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各个区自主探索,形成了各自的创建特色。江岸区整区推进“红色引擎工程”,将其融入老年宜居社区创建。江汉区连续两年实施助老工程,突出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武昌区立足实际,创建形成了“一社区一特色”。汉阳区围绕为老服务专业化、适老改造人性化、益老活动志愿化、健老医养低偿化、孝老文化情感化、老年教育普及化“六化”,结合实施“互联网+居家养老”新模式,致力于将社区打造成老年人的幸福养老港湾……
“‘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纳入了武汉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创建老年宜居社区是武汉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抓手。”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建立更加顺畅的老龄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已创建完成的老年宜居社区得到巩固提升,到2020年初步建成涵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需求评估体系、行业监管体系“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更加充分的满足,使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在环境优美、居住舒适、设施齐全、服务完善、文明和谐五个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