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九寒天,天寒地冻。而在岑巩县社会福利中心却暖意融融,住在这里的62位孤寡、五保老人们,在护工的陪伴下,或围着烤火炉惬意闲聊,或是专注看电视、打牌下棋;行动不便的老人们则在护工的帮助下,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训练和康复按摩。
“我捏这里,你这手指有感觉没?痛不痛?要捏轻一点还是重一点”。在福利中心的全失能护理区,护工代廷珍正在给五保老人吴元华做康复按摩。今年54岁的吴元华,是该县水尾镇腊岩村村民,由于腿部残疾,家境贫寒,吴元华一直没有娶到媳妇。2017年9月,吴元华突发脑淤血,出院后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在家躺了一年,睡得小腿肌肉都萎缩了,吃、穿,大小便都是靠哥嫂照顾,不仅自己难受,还增加了哥嫂的负担”。谈起瘫痪在床的经历,吴元华满是心酸。
2018年10月,该县福利中心完成了提质改造并投入使用,改造后的福利中心集养老、医疗、康复、老年护理、健康管理等为一体,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全县的孤寡、五保老人可以免费入住。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动员下,吴元华住进了县福利中心,得到了专业、细致、全面的照顾。
“我们每天早中晚定时给他按摩三次,让他神经恢复知觉,生活上也给他单独开小灶,增加饮食营养,慢慢的他有知觉了,勉强能够活动了,我们就带他下床锻炼,每天坚持锻炼到他坚持不住”。每天,该县福利中心的工作人员,都会根据吴元华的身体状况,有针对性进行全方位专业护理和康复锻炼。入住福利中心还不到两个月,吴元华的身体状况就大有好转。
“刚来福利中心时,我站都站不来,甚至两个护工都扶不起我,现在经过福利中心工作人员的精心照顾,我的小腿也长肉有力了,自己能借助拐杖独立走路了,这里比家里好,非常感谢这里的工作人员们”,谈起入住福利中心的感受,吴元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们福利中心共有7个护工,平均每个护工要照顾9个老人,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则采取轮班制实行24小时照顾,确保能够随时随地为有需要的老人们提供服务”。护工代廷珍已经在福利中心工作了3年多,是福利中心“资历”最老的护工之一,据她介绍,福利中心最初接收的都是身体健康的孤寡、五保老人,那时工作量较少,现在不仅要照顾老人们的生活起居,还要对有需要的老年人定期定时做好护理监测、康复训练、健康管理、精神慰藉等工作,工作量是以前的好几倍。
县福利中心是该县探索推行“公建民营”养老新模式的试点,由政府出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公司负责具体运营。目前,该中心共有孤寡、五保老人62个,其中有失能、半失能老人16人。
“推进“共建民营”的养老模式,在保证老人吃穿住行的同时,还让老年人在康复护理和心里慰藉等方面得到了很温馨的服务”。该县老龄办主任刘倩告诉记者,“公建民营”的养老模式让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都得到了保障。刘倩表示,接下来,她们将继续努力引导社会组织和社会资本,加入到全县的养老行业,让养老行业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同时,该县还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新模式:在城市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农村建设农村幸福院,为城乡所有老年人免费提供午餐、午休、健身和娱乐的居家养老场所。2018年,该县新建成农村幸福院3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个,成为全州今年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新建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一个县。在亚坝移民小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虽还未正式开放,但已经有不少老人来这里休闲娱乐,60多岁的老人王一秀就是其中一位,,218年,他和老伴从该县水尾镇长冲村搬到了亚坝移民小区,开始了幸福新生活。
“我以前在农村生活是苦得很,要看牛种田种土,一年很累也没什么收入,现在搬迁到亚坝移民小区来,吃有政府发放的养老金、低保金和独生费,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又可供我们健身休闲娱乐,这样的好日子,以前想都想不到”,对于现在的生活,王一秀老人很是满足。
从“家庭养老”到“居家养老”,从“养儿防老”到“集体供养”。养老结构从"公办独大"到"公办民营"。该县不断创新机制,大力推进全县养老民生项目建设,全县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老养老难题逐步得到缓解,逐步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目前,该县建成乡镇片区农村敬老院5所,县福利中心1所,居家养老服务站5个,农村幸福院35个,项目建设共计投资6000万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分级分类养老模式,已在全县初步建立,普惠“银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