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劳动力人口比例缩减,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护、福利保障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将大幅增加。”
近日,《老年健康蓝皮书: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报告(2018)》发布。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刘远立对蓝皮书进行解读时表示:迅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给中国所带来的巨大挑战。这份报告分析,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进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主要之一在于,由于劳动力人口比例缩减,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护、福利保障和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出将大幅增加。
一个国家的增长潜力是由劳动力、资本和生产力驱动的。劳动力增长放缓意味着它必须更多地依赖生产力以维持其增长。在养老、医疗、照护等需求日益攀高的状况下,如何破解困局?这正在成为社会关注一个焦点。不过,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健康领域的广泛应用,让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找到了解决的方案。
养老问题面临诸多挑战 根据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2016年共同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18.3%,成了庞大的老年群体中最令人忧心的一部分。在老年人逐渐丧失生活自理技能的情况下,其医疗救助面临着现实问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总医疗费支出方面,中国明显相对不足。人均医疗费按美元计算,美国6714美元,英国3361美元,日本2690美元,中国90美元(资料来源WHOStatistics)。据统计,我国每千人病床数为3.3,同比日本为13.6,韩国为9.6,法国为6.4,澳洲为3.8,美国为3.1。在这一指标上,日本最多,中国和美国最少。日本的平均人院天数是中国的约2倍。
在养老机构设置方面,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不到4万家,床位245万,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2-3%的水平。
相比语音识别应用、无人驾驶等领域都可以预见到人工智能的“大爆发”趋势,在人口加速老龄化的中国,医疗健康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的一个热门应用领域。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郝德明认为,人工智能系统的引进,将大大提升医生诊疗水平和服务效率,通过培养一批擅长使用智能工具的医务人员,解决我国当前医护人才紧缺的现状。
对于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缓解养老压力的意义,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张明君分析说:“老年病占有的GDP是很高的,因为不仅是病人,还牵涉家属,所以有很大的社会负担。在老年病方面,未来人工智能至少可以替代一半以上劳动力,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通过检测评估可以判断老年人是否犯病,是在什么阶段,能做什么处理,甚至代替子女或者家里的其他人和老人进行交流。”
在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的日本,同样需要机器和人工智能来开始取代劳动力。“如果不接受这些新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弥补青年劳动力短缺的方法,国家的发展未来将会有增长放缓的潜在风险。”野村证券(Nomura)亚洲地区(除日本之外)首席经济学家苏博文(RobSubbaraman)表示,人工智能和其他新技术未来将会在在年轻工人短缺的国家和地区横行,像是日本、中国和韩国。
在节约经济成本方面,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主席JeremyWatson以英国为例:“在英国,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养老支出占据了政府开支的很大部分。有一项调查显示,英国人在人生最后两年所消费的医疗和养老支出,占到一生中总支出的80%。如果能开发出在家里辅助老年人生活的机器人,我们将不需要过早地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医院等服务机构,医疗和养老支出也将大幅降低。”
当下,人工智能机器人在照顾老人方面几乎已经追上人类,可以给失能老年人或残疾人喂饭洗澡,还能为患者提供导航、导医、咨询等服务,实现对患者的合理分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AI甚至成为了医生智力的延伸和助手,帮助医生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医疗解决方案。这一点在某种程度正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