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金融 > 其他
杨燕绥教授:银色经济与养老金融创新
作者:   来源: 养老金融50人论坛  2019-02-14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在发言中表示,考虑到中国地域经济状况的差异较大,建议基本养老金尽快实现中央层面的全国统筹。目前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不到40%,而欧美部分发达国家已达到120%。从全球范围看,美国的养老第三支柱体系结构相对较好,经验值得借鉴,但不能照搬,第三支柱建设需要“中国化”。
  以下是杨燕绥教授在《建立中国特色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研究》课题发布会上发言原文:
  各位朋友,下午好!
  我2000年开始办养老金论坛,到2010年,十年办了12期。当时就对养老金的三个支柱有了初步的设想,中国应该该建第二个支柱了,第二支柱不是财政担保,是需要受托人。同时,在税制方面,税制是可以改革的,延期征税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办法。这些都工作达到目的了,也完成了几本书。但仍有一个问题待解决。我在留学的时候,世行专家和我的导师都告诉中国,一旦中国国企改革,下岗工人视同缴费工龄的转制成本对接人口老龄化,就是劳动力市场路易斯拐点,中国的养老金将面临严重的问题。
  这个拐点我们团队测算是在2012年,从那年开始,我们劳动人口以每年700万的速度在减,我们60岁以上以800万速度在增,80岁以上的人以一百万的速度在增,这个拐点发生在2012年。时至今日,我们的转制成本尚未解决,人口老龄化第一阶段即将过去,马上进入深度老龄社会,中国需要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养老金融创新。
  转制成本遇上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需要凭借一分理论,是我们学者们,三分政策,通常是坐在第一排的人,六分执行,则是在座的大家,今天来与会的精英们,我们需要创新。农业社会时代,人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平均寿命40多岁,风险管理和财务规划只需要40多年;工业革命后,人们能够活到七八十岁,人们开始规划了;但是民众投资健康之后,未来人均寿命达到一百岁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需要按照健康长寿消费需求,来调整组织我们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我们要追求的两个问题是,供需平衡和代际和谐。
  大数据显示,人口老龄化分三个阶段,进入、深度、超级,不同的阶段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但是不我们能悲观,大数据显示了,按照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均GDP在增加。随着人均GDP增加,卫生支出也在增加,从6%、8%一直到10%,逐步形成了健康财富,每个人都有健康年,健康生命,这里当然包括养老金。所以我们准备在这样一个作为金融创新,不仅仅是风险管理,我同意刚才商秘书长讲的社会资源的重新的配置,这是很关键的问题。
  那面对人口老龄化,我们说,我们要应对它就是两个人口红利,这个不是指过去的人口红利,降低劳动力成本。我们说的两个人口红利是当人们在劳动年龄的时候培育人力资本,所以这个人力资本是指,我们提高生产力,发展科技,从而推动经济增长,14亿人口的中国,完全可以经济自主也能够自力更生。
  我们就需要我们身心健康,良好的知识结构比高学历重要,薪酬结构覆盖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尽快使年轻人解决养孩子买房子进入财富自由拐点。一旦进入财富自由拐点,到时候两份收入,一份劳动收入,一份资本利得,两份收入才能够应对两个阶段,那就是第二个拐点退出劳动力市场。什么时候退出劳动力市场,财富自由了,终身可以自立时,才有可以说退休,才可以说颐养天年。颐养天年的人们可以买单,我们在座的年轻人的工作才有了那份薪酬,这样的薪酬结构需要覆盖一个人的生命周期。这样的进入老年有良好的资产结构,良好的资产结构有好的消费模式,甚至可以纳税和投资。可以用消费拉动经济,所以我们现在的策略就是怎么去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我们怎么去实现两个人口红利应对我们的百岁人生。
  从资产结构来看,西方OECD国家的方式正是这样,当你步入老年,靠年轻人交税来发养老金、转移支付,还有忘掉年龄自己总是有劳动和经营收入。第三就是资本利得,这个资本利得不是房产是养老金帐户。那没有能力给我们每个人实实在在的建立养老金帐户,那我们就失去了到老年获得资本利得的机会,所以我们需要创新。我们已经两个风险对接了,我们耽误了很多时间,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用创新的精神来挽回这个损失。创新需要与实体经济进行金融体制和工具的创新。前面提到的刚性需求,d这种需求其实已经给我们的供给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在影响着中国的实体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金融创新已经刻不容缓,一个是国家养老金的运行机制,我看到网上有论坛说,中国没有养老金理论,其实是没有研究养老金,养老金是有理论的。第二就是医养结合,人均GDP增长,卫生支出增加了,这么大的健康财富到底买什么,这么大的卫生支出到底买什么才能形成财富,财富是有价值的,都弄到三甲医院做手术挽救生命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所以医养是最需要创新的,对中国刻不容缓,甚至是挽回我们失去的时间必由之路,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金融创新,涉及到资源的配置,资本的运作,风险的管理多方面。
  工业经济时代,土地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打造了银行、保险这样的工具,支持了技术革命,这些都已经是过去的事情。我们今天面临的是健康经济,我们需要将公共资源,社会资本很有效的结合。今天的小企业一直在谈论银行贷款不够,但是本身面对的风险,让银行很尴尬。再看看其他国家,小企业创新,他们用的资本不是从政府那儿要的,也不是银行来的,很多是社会企业积累起来的,而我们却没有。作为我们现在来讲,怎么打造国家养老金和医养PPP,支持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土地国有,我们公共资源可以很好的配置,别的国家没有的好处,甚至我们今天发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那公共资源能不能很好的配置,我们社会资本能不能很好的配置,这是我们要面对的非常大的问题,我们拥有丰富的资源,这也是我们走出两面楚歌的困境的。
  有人说,没有养老金的理论,不是的。养老金要在人口结构变化的时候,在进入老龄社会的时候建立完善的制度,实现全覆盖、保基本,我们还差两年没有做到。政策的全覆盖实际上还没有实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到了深度老龄社会,养老金制度需要调整结构,目前第三支柱尚未形成,第二、三支柱还任重而道远。到了超级老龄社会,要强调社会合作,是综合地系统地改造,我们现在只能遥远地看看美国日本的行动。其实,养老金在每个阶段的任务是很清晰的。这时候国家、企业、个人应该承担什么角色,政府养老金保基本,企业职业养老金用的是企业成本做补充,个人养老金是一种个人家庭收入安排,它也是一个补充。我们将鸡蛋放在三个篮子里,一个国家的养老金必须有三个支柱,只有政府养老金等于这个国家没有这个养老金,这是三支柱,这就是理论。三支柱需要随着老龄化的逐步加深,建制度、调结构、促合作,此消彼涨,在进入老龄社会制度时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我们到2020年还有一年,到2022年进入深入老龄社会还有两年,我们应该感到时间的紧迫。
  接下来,调结构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目标。当第一支柱建立的时候,启动第二支柱,2000年时我们第一次召开企业年金论坛,那时候就开始启动了,04年出台了法规,行动得很及时,只是后来发展比较缓慢。在第二支柱调结构的时候,第三支柱就启动了,未来进入超级老龄社会,三个支柱能够联动,全社会合作。这是一个此消彼涨的过程,老龄社会发展的越深入,政府养老金的替代率实际是下降的。要想养老金重组就要加快发展第二第三支柱,这是有时间表的。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国家统一的信息平台和监督机制,解决全国统筹的问题、集体账户和个人帐户的问题。这方面从理论到分工运行机制,再到操作平台,是有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的。
  去年开始,医疗保障从人社部中分离出来,中国的人社部形成了与英国的就业和养老金部类似的格局。人社部门目前主要面对的是就业和养老金这两个问题,不论是从就业还是养老金的角度,发展CIP都是有很大利好的,所以搭建CIP平台,建议由人社部门牵头。银证保在平台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但是金融行业的传统模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给百姓带来了不好的体验。因此还是需要人社部来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来核算养老金与其税收优惠。
  再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国外的经验。美国的养老金结构实际上是最合理的,所以在三五年实现,实现了联邦统筹养老金,在一个社会合作的大家庭里,中央政府必须有一个基础养老金,否则很难经济平衡、社会公平、人员合理流动,这个公共体是必要的,所以美国的结构其实最合理。2018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显示,美国有31万亿的养老金,美国人在退休时,他的养老金可能超过他最后的工资,可以达到替代率120%。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个人支付139个月养老金,相当于活到平均寿命71岁,当个人78岁时,七年负债由谁负责。另外,回报率8%的钱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牺牲这两个问题,才能够实现替代率40%。
  第一支柱是个权益问题,不仅仅是资产,而第二第三支柱才是拿资产来说话的。所以,我们说要创新,从理论到学者,从理论上说有一些关键词,比如信托。英国19世纪的个人信托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事业有成的人走到全世界都能放心他的资产,这样的大英帝国,是一个经济的帝国。二是信托文化到了美国变成了公司,美国的公司打造的机构投资者,打造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和文化,创造了经济大国。我们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土地国家所有,土地怎么办,现在分给农民,农民早就用上手机了,他怎么自己生产呢,我特别强调中国的土地要走向信托,那我们养老金和我们医养事业也能够走向信托,所以我觉得,中国能不能走出21世纪中国的社会信托,跟英国和美国是不一样的。
  那我们来完善我们这样的经济大国,但是路要走的正,这样的社会信托是政府和公共资源,市场和社会资源,个人和家庭资源共同来打造的系统。所以最后,我想说,我们要走创新之路,这是一种理念。我们面临着国家养老金的金融创新,一个是中央统筹,时间表上看还有三年,我们即将进入老龄社会。职业企业年金黄金时间已经过去了,职业企业年金不算了,用财政的钱,企业年金是企业的成本,它的发展是长期的,才能够为为企业保成本并实现一定收益。可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企业是短期化,低成本的,我们面临的低收益时代,两个都没有了,所以第二支柱的发展,虽然04年出台了法律,但是我们与时俱进的改革,但是效果不佳。黄金时期已过怎么办,大家都把希望放在了个人养老金,因为个人养老金是个人终身财富,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都可以配置的,所以放在了第三支柱,来弥补我们前面两个支柱的不足。
  美国的结构最优,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但是美国的东西不能照搬。因为我们的社会基础太差,所以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多。我们面对的问题在我们前期的研究测算也给政府建议,中央统筹养老金其实两大挑战,第一税率,如果能夯实费基税务征缴,如果不夯实费基,不做统筹养老金这样的重大制度改革,税务征缴很难接入。因为原来社保征缴,收支是压力很大。如果我们真的建中央统筹养老金,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年,我们国务院第一个生产的公共品,以前国务院只是点菜和买单,但是这个东西生产出来它得买单了,这时候税务征收才真正能启动。另外夯实费基,税务增收,我们希望转制成本转化为国家的费率4%,大家刚才都讲了风险管理,不确定就是风险,确定就不是风险了。一个费点2018年就是18000亿,4%是八千亿。其实2018年大家看看财政补贴不止八千亿,所以把这个固定下来,财政按理率筹资就不是风险了,我们职工个人也交4%,我们把企业的费率降到10%和12%是可以的,夯实费基20个费率是足够的。
  第二是建国家社会保险局。建设医保局之后,过去半年成绩是非常显著的。因为国家的执行力度是很大的,建设这样一个部门,从基层信息管理到地方的调剂到中央的顶层设计,三级政府都非常关注。
  企业年金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腾空间,第一支柱腾了空间,第二支柱企业可以得到8%,各个企业情况不同,怎么自主选择办企业年金,我们企业职工50%达不到有企业养老金,职业年金是不安全的,这里新的养老金是巨大的社会风险。那么个人还有4%强制进入。接下来就是用存量,按照个人生命周期应该先买房后存养老金,职业年金企业住房公积金打通存量改革。第三放活个人,个人加入企业年金后,经济不好时企业不缴费可以由个人缴费,更换工作后,个人已开户的可以由个人缴费。现在深圳政府正在研究这个方案,放活个人,改机制。我们现在能够依赖法规和互联网降低门槛和简化流程,当年设计企业年金制度的时候,没有法律,没有信息系统,所以只好用法人隔离,所以那个隔离是比较重叠、高成本的。现在我们有法律和信息系统了,我们可以降低门槛,简化流程,甚至是审慎人监管制度,那么接下来就可以考虑优管理,降低成本,资产配置,减少波动率,稳定受益等等一系列问题了。
  最后谈一谈个人责任,作为个人养老金,我们想一想,政府养老金一个管理者,企业年金一百个管理者,个人养老金十亿拥有人,将来大家都会有,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为个人养老金,我同意刚才很多人讲的,延税型只是其中一种形式,我们要放开,因为政府养老金就是靠税收,但企业养老金不是靠减少利润就是靠增加成本,个人养老金可以作为三代人的财产,可以包括金融固定资产,它的资源是很丰富的。我同意大家的观点,我们从延税型开始做起,先把平台打造起来,延税型针对的是中青年有房的人口,补贴型针对大龄和老龄人口。鼓励型的,政府可以建立审慎人监管制度,有养老金资格的审慎人,可以开发其他的形式,比如消费养老,但是需要由政府进行资格审查。这样我们可以把各式各样的养老金都发展起来。比如银行在可行的范围内销售养老金产品,目前养老保险的产品占到银行资产的很大一部分,是审慎管理人发挥了巨大的才能。我们要把个人养老金做大做活,解决我们前面的两个问题,同时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我们希望它能够早日建成,早日为老百姓服务,谢谢大家!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