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起北京市建了2000家“托老所”,但是活下来的只有70家。目前,北京市正在全面摸底社区资源。通过整合各种闲置资源,拟建设130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全部交给专业公司运营。服务于残疾人的“温馨家园”也有望并入养老驿站。
养老驿站是位于社区内的小型养老机构,具备6大功能,包括日间照料、呼叫服务、助餐服务、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和心理慰藉。子女可以将空巢、失能、失智老人送到养老驿站日间托养,也可以短期全托。在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养老驿站确实是给老人带来便利,为子女减轻压力。但据了解,自2009年起北京市建了2000家“托老所”只活下来了70家,笔者不禁为“养老驿站”担心:“养老驿站”会不会重蹈“养老所”的覆辙呢?会不会也开设不久就“关门大吉”了呢?会不会又是雷声大雨点小呢?
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居委会运营,或是服务内容单一等,可这都不是借口,条件不成熟、没有可持续的机制引导才是大问题,大量托老所最终只剩一个门面,也是资源的一种浪费。
所以在日后希望通过整合利用将这些闲置资源进行升级,同时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养老企业连锁化,品牌化,补齐原社区养老短板,建设社区内的小型养老驿站,同时加大对老人精神上以及心理上关爱,软硬件兼备,体现我国对于老人们的人文关怀。政府、养老公司和老人也需共同努力,改变现状。政府要健全保障性政策,为老人提供政策保障;养老公司要秉承“服务”的宗旨,坚持低于市场价的原则,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营造出家的温馨,为老人提供服务,让老人爱上“养老驿站”;同时,身体好的老人也可采用互助的方式,在“驿站”中发挥余热。
我相信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养老驿站”定可以改变雷声大雨点小的现状,可以让我们的父母安详度过晚年,也使我们的祖国母亲顺利渡过银发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