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住四平路博雅馨园的王凤跑了乌鲁木齐四所老年大学后失望地说:“年年提早报名,年年满员。”
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转变,文化养老日益盛行,因此,老年大学“一座难求”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是一个显著的问题。
“要想化解这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其根本是采取多种形式,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并请专业老师,供需平衡了,问题迎刃而解。”乌鲁木齐市老年服务协会秘书长寿春兰说。
据寿春兰说,目前,乌鲁木齐正在多方破解文化养老短板。乌鲁木齐市老年服务协会已经和新疆民办教育联合体、乌鲁木齐市三联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开展社区老年大学建设项目,经批准,将在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水磨沟区、高新区(新市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每个区组建两所共十所社区老年大学,以满足更多老年人的文化需求。
老年大学爆满
目前,在乌鲁木齐地区的老年大学有七所,常年一直运营的老年大学五所。其中,自治区老年大学成立于1986年,目前全年招生人数为5000人次,是全疆规模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老年大学。
以自治区老年大学为例,现有38个专业,140多个班,春季班人数为2683人次。该老年大学相关负责人说,老年大学普遍存在“生源爆满,一座难求”的问题。
昨日,记者走访这些老年大学,只有兵团老年大学养生、绘画、书法、电子琴三个班还有空额。合唱、舞蹈、摄影等今年春季班的课程,去年11月就已结束报名,全部满员。
“老年大学入学难的另一面则是一些老年大学的学生迟迟不肯毕业。”寿春兰说。
高雅玲是自治区老干部大学京剧班的学生,她的同学里有不少“不毕业”的同学,上七八年不毕业的很常见。这也是老年大学生源爆满的一个原因。
文化养老不单调
老年人除了老年大学可以学习,还可以去哪些地方?
根据记者调查发现,在乌鲁木齐市对于文化养老,有着多层次的方式方法。
离居民家最近,最方便的是社区文化活动室。昨天下午,是天山区青年路片区管委会建工大院社区活动队训练时间。15时30分,队长阎金凤开始清点人数。之后,舞蹈队、模特队、太极拳队等十个文化活动队开始训练。
模特队成员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55岁。今年60岁的队长裘丽说,很幸运退休后能够在全市最大、专业最全的社区活动队,能有现在的环境和条件,大家都心存感激,有种老年人的归属感。
不仅学习,还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退休前从事法律工作的阎金凤带着活动队参加天山区、乌鲁木齐市各种比赛、展演,去年,还参加了国家体育总局在武汉举办的全国广场舞大赛,荣获三等奖。
南湖南路街道办事处的旭东社区也很重视老年人文化生活。社区专门为老人们开辟出了700平方米的活动区域。
记者在旭东社区看到,直到22时,还有老人在活动室里。社区副主任姜柳汝说,社区有1000多名退休老人,活动室从7时至22时开放,每天这里的人流量都在200多人次。
社区活动室有舞蹈、秧歌、模特、合唱等队伍,固定队员150多人。还有书法、绘画、剪纸等功能室,成员最低年龄都在60岁。
社区还为老人提供了各种活动,盆栽、插画、广场舞大赛、太极、乒乓球赛等。
通过走访记者发现,仅在乌鲁木齐市老年服务协会注册的团体超过300个。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老年大学爆满给老人们带来的困扰。但并不是每个社区都能像建工大院社区和旭东社区这样,能给老人提供专业的训练队伍,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好的、有质量的文化退休生活。
期待覆盖面更广
在采访中,不论是社区还是老年人,对于“在社区创办老年大学”都非常期待。
《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动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办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促进老年教育与相关产业联动。
让乌鲁木齐的老年人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方协同努力。“首先需要完善社区教育事业机制,引导民间资本,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拥有专业师资,有足够的场地,最重要的是有资金支持。有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老年人观念的转变,才能实现让老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有可期的未来。”寿春兰说,值得高兴的是,目前,乌鲁木齐已经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并且提供了场地,市老年服务协会又挖掘出了专业师资。但这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力量的加入。
寿春兰说,目前,朗诵、合唱、舞蹈、琴、棋、书、画等专业已经筹备齐全,等待开班,摄影、瑜伽等热门专业还需专业师资。不过,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进步,老年人心态的变化,老人的幸福指数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