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供需矛盾,还需要在规范的基础上,打开“校门”、走进社会,让有志于公益事业的社会机会与社会资本合作办学。
世界上最难上的大学不是211、985高校,有可能是杭州的老年大学。5月8日起,杭州退休干部(职工)大学新学年开始招生,今年依然采取“网上预报名+摇号录取”的方式录取。按照去年1.16万人次报名、3200人招录的比例计算,平均中签率仅为4:1。今年一位难求的困局,想必也难解。
今年的招生计划比去年多了500位,虽是杯水车薪,但新增的10个专业可圈可点。具体包括了养生与肿瘤防治、智能手机摄影、冷菜、插花艺术、中国古典诗词解读、朗诵与艺术欣赏、中外文学名著鉴赏、中国文学名著鉴赏、纸浮雕、中式面点。这些新专业设计,无疑适应了老年人更高雅趣、多样化的学习诉求,也是对老年人兴趣的适度“引流”。在此之前的2017年和2018年,霸占榜首的健身形体操专业,分别达到了中签率13:1、21:1的比例。所谓健身形体操,你懂的,就是传说中的广场舞。
老年人学广场舞,不是问题。既健身又快乐,也是客观需求和权利。但“霸榜”老年大学,可能就是个事儿了。杭州通过新增专业、增加录取名额总量的办法,把老年人从广场舞的深厚兴趣中分流出来,既是对老年大学宝贵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也是对老年人更加广泛兴趣的引导。老年大学之用心良苦,可见一斑。然而面对扑面而来的银发浪潮、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老有所学的需求与一座难求的矛盾,却在日益加剧。因此如何建成一个更加高端、更加多样、更快缩短总量需求差距的老年大学体系,已是摆在杭州乃至全国城市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也是民生实题。这方面,杭州可以大胆创新,为全国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现代科技推动了社会进步,从前老年人需求强烈的打字、上网,已经因为这一代老年人普及率高,加上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而不再是热门。带有艺术含量的智能手机摄影,今天成为老年人想学的一门“手艺”。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连办4届、《朗读者》等名栏目的推出,带动了这一“届”老年人对于中国诗词、朗诵、文学鉴赏与艺术欣赏的浓厚兴趣。这些诉求,某种意义代表了老年人随着知识结构更趋丰富完善的“迭代式”的更新状态。而这些,恰恰是最具“大学”意味的课程特征,使得今天的老年大学在课程设计上既适应了新一代老年人的兴趣诉求,又有着再学习、再提高的高端学习属性,而不只是一个偏重于健身养身的交流平台。
解决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供需矛盾,还需要在规范的基础上,打开“校门”、走进社会,让有志于公益事业的社会机会与社会资本合作办学。现在的杭州退休干部(职工)大学有两个校区,学费最高的钢琴班每学期15节课也就250元,大部门专业仅收100元。公益性足够了,但从成本计,无疑限制了办学规模。
把老年大学办成更开放、更多元、更普及的社会大学,公益的概念还可以广泛延伸。把街道、社区、学校的公共区域盘活起来,公益的蛋糕就会做大。把老年人教育的公益基金做大,就会吸引更多的师资力量投身老年大学教学队伍中来。还可以通过盘活老年人自身资源的办法,开展“以老教老”“互教互学”。甚至对于一些教学成本严重倒挂的专业,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适当增加一定的学费等等。
让老年大学承担更多“大学”的功能,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在更多样化课程设计中选择更高诉求的教育提升,这是老年大学区别于一二十年前的功能改造与提升。这样的提升,初心没变,但老年人一定更加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