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我市以“保安全、固成效、优服务、建机制”为主要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组织机制有保障。市民政局主要负责人向市委、市政府领导进行了专题汇报,建立了养老院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成立了黄山市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领导小组,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民政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民政、公安、卫生计生、质监、老龄办各成员单位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明确了部门职责,协调小组负责全市养老院服务质量推进工作的统筹协调、检查评估、总结上报等工作。印发了《黄山市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指导各地着力解决影响养老院服务质量的突出问题,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养老院服务发展机制,塑造养老院“安全、诚信、优质”的服务品质。
整治排查有力度。组织力量对《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大检查指南》基础性指标全部合格的养老机构,开展再评估再排查,确保已整治问题不反弹。对基础性指标整治后仍未合格的养老机构,市、县工作协调小组按照“一地一案”、“一院一策”的要求,协调消防、卫生、安监等部门,加强对辖区内福利院、敬老院及其他养老机构督促整改。对未正常营业的养老院要求按照建设标准进行完善,确保全市所有运营中的养老机构基础性指标合格,排查发现的所有重大安全隐患全部消除。继续落实2015年建立起来的福利机构安全管理工作定期检查通报制度,2018随机抽查了50余家特困人员供养机构,下发了9份整改通知书。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养老院统筹各类资金500多万元,针对检查中发现的设施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材料不齐全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
人才培养有机制。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制定印发了《黄山市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实施方案》,实现了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常态化、制度化。委托皖嫂职业培训学校举办了2次为期5天的全市养老护理从业人员培训班,对社会福利院、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老年公寓等共100多名养老护理员进行了培训。培训内容涉及老年人的心理疏导、护理技巧、常见病症的观察与护理及养生保健等多方面。旨在加强全市养老服务管理,提高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养老服务标准化意识和养老服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推动养老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市民政局还会同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了《黄山市养老从业人员学费补偿和入职奖补实施办法(试行)》,对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合规的养老机构中从事一线养老护理工作满3年以上的从业人员进行学费补偿和入职奖补。
社会管养有尝试。根据省民政厅《关于建立民生工程建后管养投入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探索农村敬老院安全管理工作社会化管养模式,在黄山区试点出台《黄山区农村敬老院安全管理实行社会化管养实施意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社会力量承接,通过招聘保安员进驻农村敬老院,为该区14个乡镇农村敬老院各新增一名“专职保安员编制”,加强安全管理力度,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农村敬老院规范运行、安全运行、常态化运行。各区县既重视敬老院建设,又强化建后管养,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管理有章可循、工作规范运作,积极探索“院民自治,民主管理”,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赢得了五保对象和社会群众的广泛赞誉。
特困护理有新招。为妥善解决特困供养人员因病住院护理问题,全市各级民政部门积极探索,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黄山市分支机构通力合作,完成7481名特困供养人员护理保险投保工作,有效破解了特困供养对象住院医疗期间照料护理难题,进一步提升特困人员供养保障水平。依据特困人员生活处理能力和服务需求,进行了综合认定评估,为中度和重度失能特困供养人员,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其基本生活标准10%发放照料护理标准。同时,积极运用公建民营、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方式,加快推进特困供养机构改革发展,用好、管好综合奖补等资金,改善养护条件,完善护理功能,保障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护理需要。
医养结合有推进。引进上海洪天、铜陵中住置业、合肥静安等企业新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转型升级祁门平安养老服务中心,推进昌仁医养综合体建设,开创皖南地区首个医养结合特色科室,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人“有养没医”问题。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32%。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三种医养结合模式,一是在养老机构中融入医疗服务的“养中有医”模式;二是在医疗机构中建立康养中心的“以医优养”模式;三是医疗卫生服务进社区、进家庭的“居家巡诊”模式。指导全市各类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完善“医养结合”服务协议,落实双方责任,同时,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养老机构、社区照料中心和居家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