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长宁区共37.19平方公里,全区60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1.37万,占户籍人口36.9%,高龄老年人占比较高,90岁以上4000多人,100岁以上200多人(上海2000多人)。
2、2008年,全国率先推出“幸福养老指标体系”,2018年,长宁在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的考评中获评优秀地区。
3、回归本源、点面结合,把握大城市养老服务需求。
2018年民政局对全区3000多名特殊和困难老年人进行排名(人口结构、生活水平、居住状况、服务需求),形成了1份区层面的总报告和10份街镇层面分报告。
调研发现:
1)在照料方式上,老年人最倾向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也是部分老人可以接受和选择的养老方式。
2)老年人最主要的需求分别是日常生活照料(43.67%)、医院看病配药(25.33%)、家里紧急情况处理(19.33%)。
3)在选择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重要因素上,最为重要的两大因素依次是收费价格(60%)、服务内容(40%),其次还包括交通便利、离家距离和服务人员的态度和技能等因素。
4)在养老政策的知晓率上,“长宁区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普惠制的政策知晓率比较高,但其他政策知晓率不高
5)建议与期待:加大对养老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大政策补贴和帮扶力度;适当增加养老服务设施;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养老院的服务价格和收费。
4、统筹规划、政策支持,解决大城市养老供给不足“难点”。
2017年制定《长宁区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4-2020)》,2018年率先出台养老“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34家养老机构,13家长者照护之家,7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2家日间服务中心,54家助餐服务点。从机构到社区的服务圈,层层展开。
2018年以来,长宁区相继制定出台了13个区级政策,释放了诸多政策“利好”。
1)养老机构延伸服务,鼓励养老机构开展助餐、助浴、日托、医疗等社区延伸服务。
2)利用物业资源,“物业+养老”,对于社会力量建设小型社区托养机构给予应的补贴扶持,去年有30多个物业公司在小区开展送医、陪伴、老年课堂等活动,解决小区的就近养老问题。
3)老年人助餐服务,扩大覆盖面,对全区老人进行补贴,对于加盟“长者餐桌”的企业,给予一定补贴。不仅解决“吃得上”、“吃得好”的问题,还提高了社会企业的餐饮度,跟大众点评沟通,通过大数据,让有资质、高评价的企业参与。
5、政社合作、协调发展,疏通大城市养老活力不强“堵点”。
1)以设施建设为支撑,盘活养老“一张床”。激发市场活力,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设施建设,协调区内盘活30处闲置资源用于建设各类养老设施。下一步,公办养老院更多采取委托管理方式,存量养老机构实现专业化管理。华阳街道探索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构建一个养老服务“养联体”;打造“社区综合体-家门口微养老”的街居两级养老服务层级;整合长期照护、专业服务和非正式照料三类资源。按照街道地域实际划分南北两片养老服务圈,明确6类28个点位的设施建设和功能拓展清单促进机构、社区、居家养老的融合发展。
截至2018年底,长宁区共有养老床位6234张,约占户籍老年人口的3%。并且探索建立“居家-小区-街区”立体式适老化改造体系。
2)以五级网络为支撑,优化养老“一个圈”。每个街镇完成建设1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每个街镇完成建设1家长者照护之家;每4-5个居委会建设1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每个居委会建设1家标准化老年活动室;每3-4个自然小区建立一个睦邻点。
3)以“专业照护+非正式照料”为支撑,完善养老“一个环”。建立认知症支持全链条服务模式:老伙伴计划,老吾老计划;时间银行、组织志愿者队伍等。
4)以大数据为支撑,打造养老“一张网”。2018年长宁区开通智慧养老信息平台,拥有1个数据库、3个公共平台、6个功能系统和6个辅助系统,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以智能终端和热线为纽带,整合各位为老服务资源。
5)以培训专业人才,打造“一支队伍”。
长宁区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正从“兜底保障”向“优质均衡”转变,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能结合优势、广泛参与,共同推动长宁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全力打造“大城养老”长宁实践样本,持续谱写“幸福养老”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