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老龄化最高城市投资12.68亿推进三级养老体系或可借鉴?
西宁市作为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该市积极打造“1+7+N”三级养老服务体系,近年来共投资12.68亿元,实施了678个项目。
在青藏高原上,西宁市是青海省的首府,这里作为青海人口老龄化最多区域他们也是在尽力在做好养老服务各项工作,尤其是这几年,投入也是非常大的,他们的养老设施建设目前有679个,床位由100张也增加到11000张,并且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们逐步形成以城市呼叫服务圈和农村互助服务圈为核心的15分钟为老服务圈。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发展养老服务业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期,但是,养老服务业和养老产业化发展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自然也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影响到社会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是养老服务业还存在缺少配套健全的行业标准和社会保障。虽然国家对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也出台了不少法规,但很多都是从宏观角度来考虑的,缺少那种具体的可操作性的配套性政策,比如养老服务业中的服务内容、经营管理、卫生条件、收费标准等,因为缺少这些配套性政策,现有的养老企业也就不能很好地进行规范管和监督。
而在市场培育和产业开发方面,也存在有的在盲目发展,有的在摸着石头过河,点多面广,不成规模,过于分散化的养老设施根本无法满足社会老龄化人口快速增长。二是缺乏护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正在从事护理的人员有相当多的人员都是来自于农村的年轻打工者,还有城市的一些无业失业人员,他们存在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技能亟需提升,而且流动性较大的特点。根据有关方面的估计,我国目前专业护理人员缺口在1000万左右,而真正符合要求的只有20多万人,护理人员的严重短缺,直接影响到了现有的护理机构正常运转。大多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都是加班几点,五加贰白加黑,所以在服务质量上也是大打折扣的。
三是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社会供给不相匹配,现在每年达到养老条件的人员成倍增长,而养老机构的发展却远远跟不上需求,供需不能达到平衡,导致了有限的公办养老机构人满为患,而私有制养老设施服务却因为存在很多问题没人愿意去的矛盾,真正满足老年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养老机构还不是很多。
而要解决这些存在的养老服务难题,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政府层面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不断加强养老服务的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不断引入竞争机制,让更多具有公益性的社会企业参与到养老服务业和养老产业发展中来,持续提高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
还有,就是加强养老服务也的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充分调动职业学校和高校的作用,开设更多的养老性护理专业,持续为社会提供护理方面的从业人员,同时建设一批养老服务设施,满足社区老人的养老需求。还有,就是要拓宽养老渠道,引进社会资金进入养老产业发展,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满足老人养老需要。而西宁市的“15分钟为老服务圈”,已经为社会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