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老基金的保障性质要求其运作机构高度理性
养老基金是居民的“养命钱”,涉及千家万户,影响全民福祉,必然要求养老基金的运营机构保持高度的理性,科学投资,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养老基金是一种契约型金融机构和工具,虽然也存在专业的养老金管理机构如养老金公司等,但养老基金更多地采取信托的方式进行运营。养老金运营制度设计中一般采取了委托受托、第三方托管、财产独立、专业机构管理、政府监管与市场自律结合、运营主体相互制约等原则。这些原则的实施,要求运营机构保持高度的理性,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有效地降低运营风险,实现保值增值。养老金计划的发起人是企业和单位,收益人是个人,企业和单位及个人是整个养老金运营的源头,是养老基金的委托人、收益人。所以,养老基金直接与其个人利益相关。委托人的高度理性必然对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在行为科学、管理专业、内控严密、制度完善等各方面提出严格的要求。
2、养老基金的长期性、匹配性可以降低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短期化非理性行为
金融市场主要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通过银行信贷提供企业短期资金,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长期资本。就我国目前来说,银行资金仍然在整个社会资金供应当中占绝对优势。在居民储蓄-银行储蓄-企业投资的资金链条当中,一旦企业投资与资本市场相连(资本市场的发展必然使企业投资和资本市场相连),企业就会借助银行短期资金投入长期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这样短期资金供应和长期资本需求配置错位,导致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紊乱。所以资本市场短期的行情往往是虚幻的,不能说明经济周期、产业周期、企业生命周期。因为资本市场的市场行情的基本依据是客观的企业经营业绩和资产质量,资本市场的行情的根本决定因素是宏观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及企业生命周期。短期资金投资资本市场,与资本市场内在价值增长周期并不匹配,不可能分享市场及企业成长带来的价值成长。
而养老基金“天生”具有长期性,其与提供长期资本的资本市场在时间上具有匹配性。发展养老基金,加快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步伐,提高养老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规模,可以平抑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性,减少投资者短期搏杀、追涨杀跌的非理性行为。
3、发展养老基金,提高金融市场机构化的程度
投资者机构化是资本市场成熟的重要特点和趋势。发展养老基金,为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提供大规模的长期的资金来源,能够催生大量的大规模的机构投资者,提高金融市场的机构化程度。机构投资者具有更专业化的投资人才,同时有相对现代的内部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机制,其行为也相对更加理性。
美国1948年开始导入积累制的养老基金制度时,很少有人会想到,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养老基金会成为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2001年末,美国各类养老基金的资产总值高达10.9万亿美元,紧随其后的是共同基金,资产规模接近7万亿美元(其中包括了养老基金在其中的2.3万亿美元投资)。总体而言,养老基金的投资已经占到美国全部机构投资的50%左右(其它50%的机构投资则来自保险公司、共同基金、银行等机构)。因此将养老基金称为美国资本市场中的绝对主力或超级机构一点都不过分。所以尽管我国目前养老基金的总体规模还很小,但其发展前景却非常诱人。我们有理由预期,中国的养老基金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最大机构投资者只是一个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