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银川市各老年大学一座难求彻夜排队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其实老年大学一座难求,银川并非个例。近年来,全国很多地方老年大学入学挤破头的现象已成为常态。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加剧,老年人对优质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很多人闲下来后重拾昔日爱好,又不断培养新的乐趣,在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的天地里怡然自乐。在不少老年人眼里,老年大学不仅是一所学校、一间教室、一个课堂,更是快乐度过晚年生活的精神寄托之地。然而面对需求的不断提升,有关部门的准备却不足。按照国务院相关规定,每个城市至少要有20%的老年人能上老年大学,但目前很多城市远远满足不了。依据银川市现有的老年大学资源配置,只能容纳2.7万名老年人就读。而银川市60岁以上人口达26.6万,预计2020年将有29万。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老年大学一座难求,是社会资源配置跟不上老龄化趋势加剧的一面镜子,这也给养老产业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习惯上我们认为老年人退休后大多是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而如今,在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后,如何活得更有意义、有价值,已成为老年人的追求。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喜欢读书,喜欢重返校园接受教育,这就要求老年教育的供给要跟上社会步伐。一方面要大力挖掘引进师资力量,增加校舍容纳能力,积极发展公办老年大学,一方面支持社会和民间的办学力量,让更多老年人走进老年大学。诚然,除了精神生活,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医疗、理财、安全、家政服务等,都需要全社会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如此,既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又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