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面临的社会、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的重要问题,我国关于老年人尤其是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健康相关指标的流行病学研究甚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施小明教授带领团队与北京大学、国家卫生计生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共同合作,整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口学、老年医学、基础医学等跨学科优势资源,开展“高龄老人重要健康相关指标的流行病学研究与应用”项目,研究结果在社区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我国人口结构的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政府政策制订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基于研究结果的重大社会意义,该项目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组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在全国23个省的600多个区县开展了高龄老人重要健康相关指标的流行病学研究,完成随访高龄老人28074人次,建立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高龄老人多中心、前瞻性队列及生物样本库,首次阐明了我国高龄老人疾病、功能、健康、死亡4类重要健康相关指标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和相关机制,填补了我国高龄老人重要健康相关指标的基础数据空白。研究发现,我国高龄老人失能广泛流行、认知功能受损严重、体内炎症较为普遍、死亡风险较高;但百岁老人慢性病发生风险较低、抗氧化机能和营养素储备较高,可作为研究健康老龄化的范本。
项目组识别分析社会、行为、环境、遗传因素对老年人不同健康结局事件及其发生发展阶段的影响和影响程度,揭示了区别于一般人群的高龄老人健康结局事件的多维度流行病学病因。项目组于2008—2014年间收集15000余名高龄老人的基因样本并进行检测,通过长期、动态跟踪随访,发现了部分影响高龄老人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死亡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针对高龄老人健康和长寿的作用机制,项目组探索“基因-表型-健康结局”作用通路和病因链,判别高龄老人功能状态、疾病和死亡的关键分子事件,发明疾病易感基因的检测方法。识别影响健康相关指标的关键病因和机制,根据关联的时序性连接成病因链,并进行动物模型的机制验证。发现“CETP基因、APOE基因、单倍群F基因-血脂代谢-长寿”“Abcg2基因缺陷-氧化应激-认知功能”“视黄酸诱导基因-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通路。发明衰老和糖尿病相关线粒体易感性基因、阿尔茨海默病X染色体易感性基因的检测方法。
此外,项目组搭建高龄老人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构建“健康老龄化指数”并应用于人群健康老龄化的评估,积极推动“普遍允许二孩”政策的制定。建立全球共享的数据平台,目前世界各地有3550名正式注册的研究者使用该数据。开发出客观且易测量的“健康老龄化指数”,被全国多个卫生机构试点应用于高龄老人的健康评估咨询、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为确定我国健康老龄化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重要健康相关指标的流行态势及其所带来的照料和养老问题,项目组提出了“普遍允许二孩”政策,得到中央的肯定性批示,对我国老龄人口结构特别是2030年后的人口结构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为政府政策的制订提供了临床依据和科学支撑。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依据该研究指出的健康老龄化的影响因素与具体评估指标,在社区层面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开展高龄老人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教育培训。该项目提出的我国高龄老人重要健康相关指标的分布规律及特征,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订老龄相关疾病的防护政策、开展老年人健康体检和慢性病管理及效果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