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像老小区加装电梯一样,通过建章立制,厘清思路,明确方法,区分轻重缓急,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办实、办细、办好。
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老小区加装电梯问题,终于有了定论,能不能装、哪些可以装、费用谁承担等一系列问号被打开、拉直。
近日,《市政府关于苏州市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推进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四层以上住宅可增设电梯。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的,所需建设资金及运行使用、维护管理费用由业主承担,具体费用应根据所在楼层等因素协商,按一定分摊比例共同出资,政府给予不超过每台电梯20万元的资金补贴。
其实,老小区加装电梯问题,仅仅是老龄化社会中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大课题之中的一个点而已。近年来,老小区加装电梯问题之所以在苏州受到人们关注,是因为苏州是我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早在2015年底,苏州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5.7万,占总人口的24.8%,已经提前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状态。这就需要社会养老事业、养老产业赶紧跟上,适应老龄化社会的新需要。其中,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服务产品、家庭基础设施等的“适老化改造”,都是很急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社会的关注点、群众的需求点就是政府的发力点,“适老化改造”项目由点到面,依次展开,“日间照料中心”就是其中普惠老年人的实事项目之一。调查报告显示,苏州有56%的老人与配偶一同居住或独自一人生活。这些处于“空巢”状态的老人在选择养老形式时,更乐意住在自己的家里。为此,苏州各地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布局和布点工作,在城乡社区形成了“日间照料中心”广覆盖。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建有1180个“日间照料中心”,38.1%的日间照料中心实行社会化运营,通过合作、租赁、委托管理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和管理公办养老服务设施。老人白天可“入托”享受服务,晚上可回家享受亲情,于是日间照料中心普遍成为老人们离不开的“第二个家”。
“适老化改造”项目进入居民家庭,是姑苏区的探索实践。2018年5月份,姑苏区启动“适老化改造”项目,为辖区150名符合相关条件的困难老人开展家庭免费“适老化改造”。该项目通过对老年人原有居住空间进行专业化评估、定制设计并改造,提升老人在居家养老中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此次姑苏区“适老化改造”项目投入资金近120万元。解决的诉求主要集中在“地面太滑容易跌倒”“如厕后起身困难”“站立洗澡时间稍长易累”等方面,这些也是老年人在家中遇到的较为普遍的安全问题。姑苏区通过为老人安装移动洗澡椅、防褥疮坐垫、电动翻身护理床等50余种适老化设施设备,提高了部分老人居家养老的舒适度和安全感。
从长远来看,“适老化改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因此,要像老小区加装电梯一样,通过建章立制,厘清思路,明确方法,区分轻重缓急,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办实、办细、办好,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围绕服务好老龄化社会总目标,不断完善工作与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