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市老龄委获悉,自1995年,我市就进入了老年型城市阶段(老年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量的10%以上)。截至去年年末,我市老年人口(60周岁以上)已增至382827人,占我市人口总数的24.55%。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不断增长的趋势日益明显,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从“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这种单一的物质需求转变为“老有所乐”更上一层楼的精神文化追求。前不久,本报记者对于“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依”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期内容,记者将走访我市一些社区,对如何才能做到“老有所乐”这个话题进行深入采访。
现代老年人文化需求旺盛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在保障老年人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注重精神文化的需求。能否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已成为当代社区工作者不容回避的课题。如果仅仅把“读书”“看报”当作社区的文化养老工作,已经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了。
平山区东明街道立信社区党委书记张艳娟发现,社区老年人迫切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她向记者介绍,为了让社区老年人“老有所乐”,社区以成立老年艺术团为切入点,先后成立旗袍队、乐器队和合唱队,迅速聚集人气。
如今,老人的精神需求更大于物质需求。为了顺应辖区老人需求,社区开设道德讲堂、老年人法律知识讲座、微信课堂及老年人健康知识、摄影讲座,并积极引导社会机构服务老人,依托辖区企业开展多种公益主题养老项目。此外,还不定期举办法律知识、思想修养、生活技能、养身保健等方面的讲座。
不止立信社区,我市各地区的老年人对文化的需求普遍较为迫切。“我们这个社区老年人口大概占了社区总人口的60%以上,有舞蹈队、乒乓球队、秧歌队和书画协会。”谈起社区老年文化建设,明山区东兴街道八一社区党委书记陈丽萍颇有感触:“老年人借助社区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际关系和共同的生活方式,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老年艺术团和各式的兴趣小组除了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娱乐的平台,满足他们‘老有所乐’的需求。同时借助社区开展的系列活动,还能实现他们自我价值的需求,助推社区老年人身心健康。”
文化给老年人生活添彩
近年来,我市一些社区通过搭建平台、组建队伍、丰富活动等一系列举措,积极探索文化养老新模式,大力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不断增强了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平山区东明街道立信社区,有一支家喻户晓的明星团队——和谐之声艺术团。虽然刚刚在2017年成立,到现在只有短短2年的时间,却已经活跃在社区大大小小的活动舞台上。他们的每次表演,都受到了老年人的热烈欢迎,为了让更多的老年人参与进来,艺术团组织者陈君随后又组建了旗袍队和合唱队,把老年人聚集起来,一起学习、排练,充分调动起老年人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让晚年生活更加充实有趣。
平山区工人街道新麓社区党委书记范田认为,让老年群体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社区首先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成立文化养老工作小组,指导实施相关工作,并将其纳入网格管理,从而搭建起较为完善的文化养老平台。
为丰富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新麓社区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让老人们在文化大舞台上展示良好精神风貌。社区每年都要组织开展书画、摄影交流活动和作品展,每年举办3至4次的“邻里节”聚餐、趣味运动会等。同时,鼓励有特长的老年人积极参加各个层面的展演和比赛活动,取得较好成绩。
社区还以构建和谐社区为主旨,把开展文化养老与打造和谐社区进行有机结合。社区有一群老年人“退而不休”,发挥余热,社区积极为其搭建“有为平台”,组建的老年志愿团队包括义务巡逻队、物业矛盾调解队等,调处邻里矛盾,服务社区居民,老年人由此传递了正能量,极大提升了“文化养老”内涵。
在平山区平山街道春合社区的图书阅览室,记者看到,上千本书籍被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一些老年居民正戴着老花镜阅读。“文化养老,老人们不能只是观众,关键要调动老人参与文化娱乐的积极性。”社区党委书记李凤霞对记者说道。为了让老年人老有所乐,相关部门积极搭建起老年人文化娱乐的平台。
此外,春合社区立足实际,以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打造活动平台、学习教育平台、交流共享平台和服务保障平台,创建了社区“文化养老”新模式。
社区应义不容辞探索文化养老工作
社区如何才能做到老年人“老有所乐”呢?如何让老年人文化养老的需求在家门口得以实现?作为政府的基层单位,作为百姓直接面对的机构,社区在探索文化养老工作上义不容辞。记者与部分社区负责人对探索文化养老的途径进行了探讨,总结出以下几点思路。
第一、要从社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建立文化养老工作平台,制定个性化文化服务模式。比如,针对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较高的社区,可以组织旗袍队、乐器队等老年人活动团体。对于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社区,则可以组织开展文化培训班、合唱队、秧歌队等团体队伍。
第二、社区要完善文化养老体系建设。通过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使文化养老逐步常态化、简洁化。比如通过加强养老队伍建设,广泛吸纳居民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进行专业培养与人才管理,依从意愿来进行小组分工,共商共赢实施助老志愿服务。
第四、记者认为,文化养老即将步入正题的养老模式,是属于全社会的大课题。这个课题不能抛给社区,而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来解决。政府、社会组织、家庭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为老年人“文化养老”组织和实施创造条件,逐步营造“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的良好氛围。
外地经验链接
很多事例证明,社区养老可以通过文化的力量达到精神养老、安心养老和快乐养老的目的。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在文化养老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通过老爱老、老暖老和老助老的老年互助,以及让老年人共享经验、知识和快乐的老年共享机制,在西城区玖久缘文化养老中心近500人“爱心助老天使”团队的具体运作下,在“夕阳茶座”平台上开展各项户外兴趣小组活动,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充实感和意义感,同时入户看望高龄、空巢和失能老人,聊天解闷,了解需求,反馈给文化养老中心,及时规避风险。户外活动根据老人兴趣,如唱歌、读书、写诗、养生、绕口令等按小组活动,老年人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增进了友谊,消解了忧愁,达到了“精神养老”的目的。例如,铁四社区组织老人唱红歌,人数有40多人,平均年龄达到72岁,其中11人是孤寡老人,他们可能五音不全,但他们很快乐。老年人通过学习手指保健操,不仅收获了“一枪打四个”的快乐,而且一定程度上预防了老年失智失忆症。一位86岁的独居老人,三个孩子都在国外,一度得了严重的抑郁症,通过户外活动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减轻了病症。一位97岁的孤寡老人,94岁时摔了一跤失去了部分自理能力,在助老天使的入户帮助下,又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