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构建医养融合新模式,深圳罗湖区为老年人撑起健康保护伞
作者:   来源: 经济日报  2019-08-21


  近年来,深圳罗湖区通过“健康宣教、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打造出“医中有养、养中有医、机构支撑、社区示范、居家签约、互联网+”这六种健康养老模式,从而形成了“两个六”的管理服务机制,为老年人撑起了一把健康的保护伞。

 

  六大模式,为老年人撑起健康保护伞

  “两个六”的核心在于“医养结合”。2014519日,罗湖在原住民社区渔邨社区率先启动了医养结合的探索,由渔村社康中心和渔邨日间照料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为该中心的老人提供了建档、巡视、康复及诊疗服务。20148月,罗湖又在拥有952张床位的区属养老机构设置了首家医养融合医院——深圳市罗湖区医养融合老年病医院,这是一家以福利中心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老年病专科医院。

  “事实证明,老年病专科医院不但满足了福利中心老人的健康和诊疗需求,还为罗湖区的老年服务建立了一个技术的支点。”罗湖区医养融合老年病医院院长邱传旭表示,老年病医院虽小如燕雀,却有鸿鹄之志,五年来老年病院由简到精,精而求极致。老年服务通过这个支点向外延伸,为老年人撑起了一把健康的保护伞。

  据悉,罗湖区经过这两年多的探索已形成了一个以老年病医院为中心,以社康为网络,通过麻醉、肿瘤、心理、营养等专科为支持,延伸到居家、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机构,一个多元化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日渐成熟。

  在老年病医院入住的老人都是多病、失能失智的老年。在给他们提供医疗护理的时候,如何照顾到他们的生活起居,让他们生活得有质量、生命有尊严?邱传旭告诉记者,我们在吸取国内外一些好的做法的同时,制定出融医疗和生活照顾为一体的整合性照顾方案。

  “家,才是我们养老的主要地方,我们大部分都会选择在家里养老。”据邱传旭介绍,2016年,老年病医院增设了一个社康的功能,以此为辖区的老人开展居家签约和家庭病床服务。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罗湖有6.565岁以上的常住老人完成了家庭医生的签约。

  线下的资源丰富以后,罗湖区利用罗湖医院集团把资源进行线上线下结合,打造了“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提供包括基础护理、常用医疗服务、中医护理一共43项服务项目,实现了手机下单、护士到家的“网约护理”模式,同时远程平台还建立了健康管理移动终端,与医院检验、影像信息对接,并利用可穿戴移动设备采集信息,实时进行动态监测和干预。

 

  医养结合,打造最幸福的养老院

  罗湖“医养结合”的探索,得到了老年人的广泛认可,也赢得了社会资本的信赖。在罗湖黄贝岭社区,一栋10层楼高的养护中心,里面社区健康、养老、居家上门服务无缝结合。这是由黄贝岭靖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建成的、罗湖医院集团运营管理的黄贝岭养护中心。该中心开创了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技术资源的新型结合,为社会与政府合力共同面对老龄化带来的压力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样本。

  黄贝岭靖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经理张哈明是土生土长的黄贝岭人。如今,他也是黄贝岭养护中心的副院长。据张哈明介绍,作为深圳最古老的城中村之一,黄贝岭村已有650余年的历史。随着人口变化和本村老人子女常年居住国外或在深港两地居住,不能常年陪伴在老人身旁,老人独居成为普遍现象。

  “我们想能不能为他们做一些什么,或者我们能不能自己建一个养老院?”张哈明说,公司决定建设养老院时,刚好遇到“罗湖医改”这股东风,便与罗湖医院一起探讨怎么打造社区最幸福的养老院,让老人家“养老不离村、看病不离床”。

  2018年,医养融合的黄贝岭养护中心正式落成开放。养护中心在黄贝岭社康原有医疗功能基础上,由同一队医护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健康、生活照料、膳食供应、休闲娱乐等居家、社区及机构养老服务。除了满足老人的基本医疗需求,社康还为入住老人建立档案,并据此进行慢性病、营养、心理、跌倒风险评估,通过信息系统实施个性化管理,设立上门医疗服务小组等。

  “黄贝岭养护中心一大特色在于人性化,将养护中心设在家门口。对入住养老中心的老人而言,不会感觉自己被遗弃,对居住在附近的家人,探望老人十分方便,老人也能感受到家庭温暖,也是独特的南粤文化养老模式。”据张哈明介绍,黄贝岭养护中心2楼的空中花园与村祠堂无缝连接,老人们每天都可以从这里来到祠堂跟社区和村里面的老人一起跳操或者参加社区活动,让老人家感觉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村里面。

  “除了基本的配置以外,我们还特定采购了一些比较先进的适老化产品。”张哈明指出,如为解决失能老人洗澡难的问题,中心从日本整机进口了全自动洗澡机,该机器除洗澡功能之外,还有泡浴、按摩等功能。住在机构和社区的老人每次用它洗完澡以后脸上都会不经意地露出满满的幸福感。

 

  “三名工程”,提升养老健康医疗保障

  在养老医疗中,阿尔茨海默病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一个重要疾病。这是一种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认、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

  统计显示,全世界每3秒就会有1例阿尔茨海默病被诊断,2015年全世界有46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其中我国患者超过1000万。每年阿尔茨海默病所带来的医疗和照料负担超过8000亿美元。

  为了做好罗湖健康养老工作,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20164月,罗湖老年病医院组建了深圳首家老年性认知障碍病房。为实现罗湖老年认知障碍“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截至20197月,罗湖医院集团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的认知障碍筛查数量累计达34192人次,其中1672人次为可疑认知障碍。

  为更好预防治疗该病,罗湖区引进了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NVSBengtWinblad教授阿尔茨海默病团队,这也是深圳市“三名工程”项目。BengtWinblad教授与罗湖医院集团朱飞奇教授共同为阿尔茨海默病“三名工程”学科带头人。

  “早防早治是阿尔茨海默病工作中重要的环节。”BengtWinblad表示,罗湖的“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策略,将健康防线前移,与我们在瑞典的工作理念不谋而合。也正是罗湖在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做法,吸引了他的团队。

  在短短的半年合作中,“三名工程”合作的项目已悄然开花结果。据BengtWinblad介绍,“三名工程”政策与罗湖医院集团强大的资源为双方合作创造了很好的生长环境,团队成员坚实的科研基础播种下了优良的种子。“我们的目标是使罗湖医院集团能够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平,这只有通过加强基础和临床的科研才能达到。依托罗湖现有的优秀科研基础,我们希望未来能够与来自罗湖的阿尔茨海默病专家团队共同在临床、基础研究和社区居民干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与朱教授的团队会继续致力于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谋新发展、为中瑞双方的居民谋切实的福利。”BengtWinblad说。

  历经五年的发展,罗湖区健康养老硕果累累。2015年,罗湖入选“全国老龄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示范区”;2017年入选全国医养结合工作典型案例,同年获得全国“敬老文明号”,同年11月被确定为“省级安宁疗护试点单位”;2018年获得深圳市家庭发展十大品牌项目。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巡视员孙美华表示,深圳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现在是最有能力、最有条件去应对老龄化的,可以未雨绸缪。

  如何应对老龄化?孙美华认为,实际上就是解决服务体系以及资金筹措两个问题。简单来讲就是“人”和“钱”,谁来服务,钱从哪来。这一系列都是需要顶层设计的,这才是我们应对老龄化的根本核心所在。

  孙美华称,罗湖在应对老龄化到来的探索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打破了过去政府部门之间相对独立的一种状态。因为作为老人来讲,他是不管这些部门是怎么分配的、资源是怎么管理的,他只管需求。一个老人既要养更要医。老人的生活如果没有健康,那就没有质量。一个人既要生命的长度,更要生命的宽度,这样老了活着才有意义。

  “罗湖的第二个经验是以点带面,成体系地建设。”孙美华认为,在健康罗湖建设中,人民医院是核心。但真正要早防、早干预、早治、早控制的话,光靠医院是不够的,一定是关口前移,下沉到社区。罗湖所打造的罗湖医院集团,即社康和医院的医联体的目的就是让医院和社康能够紧密地成为一个管理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服务共同体,一起为老年人服务。

  三是多方合作,调动社会的一切资源来参与养老。孙美华指出,应对老龄化除了医疗卫生系统、除了政府部门来撬动,就是要调动一切资源,实现合作共赢。黄贝岭养护中心做到“养老不离村、看病不离床”,这样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是最幸福的。

  四是标准先行、规范运作。“老年人除了要养之外,更多的是需要医疗保健,这些医疗保健都需要规范。”孙美华指出,罗湖区率先在深圳市制定了医养结合的行业规范,这让老年人的健康更加有安全感。

  孙美华表示,下一步将会在全市推广罗湖的做法,因地制宜,加强服务体系照护人才的培养,健全服务体系,解决医养结合当中养老费用和医疗费用整合的研究。最终的目的就是让老人更健康、更安全、更幸福。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