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边四级”养老服务布局基本形成
作者:   来源: 北京商报  2019-08-22


  822日,第八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如(以下简称“老博会”)约而至。在开幕式主论坛上进行主旨演讲时,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披露了北京养老市场发展的最新情况,“目前,北京‘三边四级’就近养老服务布局已经基本形成,已扶持建设275个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累计建成运营192家。在社区层面,已建成运营755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2020年规划建成1000个。”李红兵介绍。

 

  新格局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北京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364.8万人,占总人口的16.9%,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49.1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5.4%,其中失能老年人16万、失智老年人大约10万、重度残疾老年人9.7万。目前本市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共有4.6万余人,占常住老年人口(364.8)1.26%,超过98%的老年人实际通过居家社区方式就近养老。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中失能失智老年人比例为70(3.22),其中六成以上的失能失智老年人居家养老。这也就意味着就近养老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全社会几乎每个家庭和个人的广泛需求,同时也是在家养老的失能失智老年人获取长期照护养老服务的主要渠道。

  李红兵指出,本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养老布局和服务模式,其中,“三边四级”就近养老服务布局基本形成。市、区层面,建设两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作为全市和区域养老服务的运行枢纽和指挥平台,集成区域专业化资源。街乡层面,支持社会力量建设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使其成为就近养老的集中养老专业服务平台。目前,已扶持建设275个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累计建成运营192家。在社区层面,已建成运营755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2020年规划建成1000个。

 

  痼疾待解

  在业内看来,北京养老服务体系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有多项痼疾待解。而李红兵也指出,本市就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还有三项需要厘清的问题。

  “明确政府在提供基本养老服务中的职责和任务,让政府职能实现准确归位、聚焦难点、持续发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李红兵表示,目前,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现象依然存在。主要是在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方面,政府忽略了养老服务的公益属性,过多依赖市场单打独斗。此前,本市出台了老年人分类保障政策,摒弃了泛泛地将所有老年人当成服务对象的粗放模式,而是将政府责任聚焦于经济困难和“三失一高一独”老年人,但在“普惠”的干扰下,未能有效聚焦保基本、兜底线。李红兵坦言,在公益和市场两者之间,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不够,将公益打底、市场补充的顺序做反了,将基本养老服务也让市场承担了。

  与此同时,李红兵还提出,北京对于就近养老服务体系的公共资源投入还不足,具体来说,一方面,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养老财政资金投入总体有限,而社会资本投入远远大于财政资金投入,如建设一张养老床位,约需经费20-30万元(不含土地成本);建设1个数千平米的养老照料中心,政府最高支持450万元,社会资本需要投入上千万元资金。而且,每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政府平均支持30万元用于装修改造,但社会资本先期全口径投入需要60至百余万元。

  “另一方面,土地供应缺口较大。本市自2013年起将养老设施用地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但由于供应地块不是以老人就近养老需求为中心,供应地块分布不均,特别是人口相对密集的城区供地较少,难以满足就近养老服务需求。”李红兵坦言。

  此外,政策精准支持仍然乏力。李红兵指出,政府对公益部分支持不够,相关扶持、保障政策存在缺位或不到位的地方,导致老年人住不起、机构活不起、政府包不起。比如,目前本市企业退休职工月均养老金为4175元;领取城乡无社会保障居民福利养老金月均标准为625元。同时,城区养老机构月均收费标准在5300元以上,郊区养老机构月均收费标准在2000元以上,大多数有意愿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面临支付上的压力。

 

  破局之道

  对于上述问题,李红兵认为要分类界定养老服务的属性定位。具体来说,要紧紧围绕服务老年人这个中心,以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为前提,分类界定养老服务对象,从而合理区分政府、家庭、市场、社会在养老服务中的职责任务,基本实现养老服务就近可及和可预期。“其中,该由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明确政府在提供基本养老服务这一公益打底方面的主导作用,将财政资金投入向需要长期照护服务的失能失智及重度残疾老年群体进行倾斜,同时不断细化基本养老服务的内容、标准,确保能够兜得住、服务质量有保障;该由社会化方式保障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策引导,持续提升多元主体供给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李红兵表示。

  此外,李红兵还提出,要创新就近养老服务土地保障方式。“土地是制约大城市养老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和瓶颈问题。对应养老服务的分类属性,可以探索对土地供应方式进行差异化区分,重点是推动提供无土地成本或低土地成本的就近养老服务。”李红兵举例称,比如,依据规划提供基本养老服务设施的,可以采取无偿划拨土地方式,建设永久性就近养老服务设施;用于提供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设施的,探索实行低土地成本供地;对于非就近养老服务设施,通过市场供地方式予以解决等。

  李红兵还指出,要推进以街道(乡镇)为单位构建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支持成立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区域养老服务联合组织。同时,加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家庭养老支持。通过整合家庭适老化改造、信息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依托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入户服务资源,为失能失智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专业化服务。此外,还要不断强化家庭养老支持,通过探索建立家庭护理假制度、制定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照护补贴政策等,鼓励子女及近亲属回归家庭照护老年人。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