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开办社区老年大学,我们北安是最早的。”8月25日,凤凰北街北安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汤晓红不无骄傲地说。
宁夏老年大学北安分校最初是在2004年由凤凰北街与自治区老年大学联合创办,开设了书法、绘画、合唱、舞蹈、京剧、秦腔等11个班。自2004年至2014年,共有1000多名老年人在这里学习。
2014年,由于相关单位体制改革,宁夏老年大学北安分校撤销,但北安社区并没有让学校散摊,而是以北安分校的原班底组建了北安社区市民学校,并从兴庆区老龄委申请到了部分资金,一直坚持办了下来。
“学校就要有学校的样子,名字改了,但内涵一直没有变。”汤晓红说,改成市民学校后迎来了更多的市民。每天早上7点30分,以中老年居民为主的晚霞美舞蹈队开始跳操,8点30分至下午6点为市民学校的上课时间,晚上6点30分之后接待三四十岁的居民来舞蹈房跳操。“市民学校的服务对象从老年人扩展到了30岁左右的年龄段,实际服务的人更多了。”汤晓红说,今年社区还参加了全国网络春晚的录制,还获得了优秀组织奖,在全国的舞台上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北安市民学校也遇到过难题,2018年因为缺乏资金,办学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学校需要有高水平教师的加入,但若完全让老师做公益也不现实。“为了保障办学质量,我们根据课程收取50元~100元的费用,既提高老人学习的责任感,也尽可能筹集聘请高水平教师的费用。”汤晓红告诉记者,今年来自海宝小区的居民吕惠琴在北安市民学校开设了时装走秀的课程,又在社区居民中引起了一阵上课的热潮,每次上课都有80多人,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
8月25日,汤晓红了解到银川市其他社区老年大学办分校的热潮,她也想继续与有关的老年大学建立联系,让老年大学北安社区分校的精彩再次延续。“别的社区老年大学是新创建,我们是恢复延续既有的历史。”
为啥老年人不愿意“毕业”
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养老问题成为热点话题。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银发族不满足于物质养老,而开始追求精神养老,老年大学恰恰提供了新方向。
养老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养老,更要关注银发族的精神需求。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观点所述,当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保障后,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会与日俱增。如今,单纯的“老有所养”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生活实际,更多的是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所代表的养老新模式。
不以追求文凭学位为目标,而以快乐健康为追求,有很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这种“文化养老”的新模式,把“老有所学”与“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结合起来,让越来越多的老人从中找到了获得感和归属感。
在这里,银发族既可以学习新事物,培养个人兴趣爱好,不和社会脱节,还能找到一帮志趣相投的朋友,缓解精神上的寂寞,找寻到真正的快乐,这才是养老的理想模式,难怪老年人都不愿意从这里“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