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在美丽的中国海南--博鳌,共商老龄产业发展议题,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老龄产业是人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为此,感谢诸位聆听和分享我的演讲:《科学养老,无疾善终》。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也是普遍而深刻的,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情况。据预测到2050年,世界上老年人的数量将在历史上首次超过年轻人的数量,对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有重大的后果和效应。综合应对、有效应对、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人类面对的共同任务。
“老龄”作为问题,始见于197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题为“年长与老年人问题”的第3137(XXVIII)号决议。以后联合国举办过二次大型以“老龄问题”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
“老龄”之所以成为问题,成为世界问题,其根本在于:老龄的个人和人口的老龄化对各国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于妨碍和制约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老龄的个人和人口的老龄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从老龄个人而言,预期寿命在不断增长,其参与社会、健康生活、尊严保障、幸福快乐需要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义和调整;从人口的老龄化而言,社会老龄人口在快速增加,出生率下降、劳动力减少、抚养比降低、社会发展动力需要社会资源的重构优化和创新。
据统计1950年全球人口25亿,60岁及以上人口为2亿;2015年,全球人口73亿,老年人口到9亿,人口增量1.9倍,老年增量3.5倍,老龄社会的国家超过百个。预测,全球总人口到2050年将增加到97亿,老年人口将增至21亿,老年人的年均增长率为2.42%,是同期世界总人口年均增长率的3倍。
中国“老龄”问题,是在老龄事业中提出的,并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作为解决老龄问题的法律基础。1986年中国成立第一个全国性老龄机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以开展国际交流、发展老龄事业、促进老龄产业发展工作。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型社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统筹研究、制定老龄事业发展战略及重大政策,协调和推动有关部门实施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维护老年人权益保障、对老龄工作宏观指导和综合管理、指导、督促和检查老龄工作。
中国社会在“老龄”问题上的表达集中在“养老”这个话题上。“养老”已经是当今中国最耳熟能详的“热词”,传播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为什么中国社会和人们如此热议“养老”话题?因为,由“养老”而产生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发生,而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养老的资金来源,养老的服务提供,养老的栖息之地,养老的生活保障,养老的医疗健康,养老的产品需求与供给等等,既是现实社会需求,也是未来在国家法律、政策、体制、机制、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每年老年人净增加将近1000万。2012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6亿,2025年将突破3亿。积极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促进中国健康老龄化,加快发展老龄产业,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需求和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有利共享中国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就业、保障民生。为此,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老龄产业发展研究所在面对世界“老龄”问题和学习借鉴各国解决老龄问题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和文化特点,提出了“科学养老”的理念。“科学养老”是什么呢?在我们通常理解的科学技术概念中,科学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的学问,技术是解决如何实现的问题的学问。科学养老首先解决“养老”中“老”的内涵是什么?以便做到:认识养老的本质、把握养老的规律、实现养老的目的。在这里我们认为:“老”是一个社会人,他(她)的社会职能的转变点即定义为“老”。社会职能在转变前,其社会职能主要是以向社会提供服务为主,社会为其提供服务为辅,这个阶段不应成为“老”;其社会职能转变后,社会为他(她)提供服务为主,其向社会提供服务为辅。这个年龄的转折点是我们科学养老意义上的“老”。如此划分,“老”只是社会职能转变而已。
为此,社会关系做出相应调整,社会生产为此去提供服务和产品。社会生产应当以老年人需求为主作为供给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年人的需求就以服务内容或产品设计基础。老龄人想休闲,有旅游休闲养老;想结伴小居,有分时“度假”的抱团养老;想夏住北,冬栖南,就有“候鸟”养老;想慢性病调理,就有特色疗养养老;疾患初愈,就有康复养老;想老邻居常相见,就有智能居家养老等等,这些养老模式的特色、特性主要是为活力老人提供服务;随着身体机能的退化,需要提供更多社会介入帮助,如助洁、助医、助购、助餐、助急等介助养老;如果身体机能进一步退化,需要的护理功能和内容会增加,有个人日常生活护理、常见疾病的日常护理、心理健康护理等介护和长期照护养老。在老年人向社会提供服务为辅方面,我们称之为老有所为。为此,也必须在养老体系中为老年人提供发挥能力平台,从而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过去的社会体系中,特别是传统的中国养老体系中,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态。其特征主要指由家庭及宗亲为家庭老人提供供养资源,因此,在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中便有了“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来支撑家庭养老的文化传承。今天社会老龄化,家庭小型化,老龄需求多样化,家庭已经“无力”承担全部养老责任和功能,这种无力表现在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服务专业能力、需求多样化提供能力以及家务劳动力等问题。由此,养老问题必然走向社会成为社会问题,必须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养老问题。作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和产品的新型产业,即老龄产业应运而生。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老龄产业:老龄产业是以老年晚年生活为核心的服务业和产品制造业。其产业特征: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加入老龄元素进行的融合、交叉和延伸。
养老产业从需求层面看这里包括了生活供养、身体调养、精神修养、情趣颐养、亲情滋养和自我教养等各类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和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保险、教育、健身、旅游等相关领域的互动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合理的各类养老服务和产品,满足养老服务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科学养老。
科学养老要把老年生活与社会紧密结合,与亲情紧密结合,与健康紧密结合,与科技紧密结合。老年人与社会的紧密结合,保障其充分和有效地参与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而不脱节,提供终生学习的机会和参与社区生活,为老年人晚年的个人发展、自我实现和幸福提供各种机会,消除“衰老感”。老年人与亲情紧密结合,认识家庭、世代相互依存、团结和互惠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极为重要,消除“孤独感”。老年人与健康紧密结合,老年人是一个身体机能不断退化的群体,提供老年人所需的保健和资助,并对其提供社会保护,包括预防和康复性保健,医疗紧急救护等保障,提高“安全感”。与科技紧密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实现智慧养老生活,提高“幸福感”。科学养老服务贯穿了老龄晚年生活的全程,即:活力阶段养老、介助阶段养老、介护阶段养老、长期照护养老和临终安宁关怀。
资料显示,从建立新中国时期的平均寿命37岁到2014年的平均预期寿命74.6岁,而北欧等一些国家有的已经达到86岁以上。为此,人活到90岁将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寿命目标。从这个目标的角度进行思考,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三个30年,每一个30年都有其明显的生活任务。第一个30年的生活任务是成长、学习和积累;第二个30年是奋斗、创业和实现;那么第三个30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老年,应该做什么呢?首先看看前60年生活的共同特征,成长时期通常是被父母呵护,学习时期由师长教诲,奋斗和创业中有组织和上司管束。人们的职业、情趣、爱好、理想的选项首先必须服从于现实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现实原因放弃很多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这60年的人生都具备了被束缚的特征。因此,人生的后30年应该是解脱束缚的生活特征,此特征就为后30年的生活提出了任务或叫做使命,那就是释放、补缺和享受。这是从哲学角度对养老提出的需求,也是埋藏于每一个老年人内心深处的,对晚年生活的呼唤。满足这种呼唤就是科学养老的基本任务。完成上述任务的最初级目标是让老年晚年生活赋有尊严,终极目标是在有尊严的生活中无疾善终。
科学养老就是把老年人的资源、资产、资金、知识、经验、经历作为养老的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包括政府资源、自然资源、科技资源,利用市场机制,制定并实施老龄健康、幸福、快乐晚年人生服务体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老龄产业发展研究所发起“四大”养老服务品牌:中国科学康养示范基地、中国老年健康养生示范基地、中国老年康复中心、中国老年用品交易中心,欢迎国内外华人华侨、机构、组织支持和参与建设和运营,为弘扬和传承“孝”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一份力。
女士们、先生们,再过20天,就是十月一日,是中国人民共和国诞辰七十周年的喜庆日子,十月一日,也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老年人节日”;过去的20年,也就是1999年,是中国进入老龄社会的元年,1999年,也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老年人年”,让我们祝福:天下老年人幸福、安康!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