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2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养老金第三支柱开始落地生根,为国民养老提供了新途径。根据本文预测,第三支柱全面落地后,按照50%的参与计算,大约每年有近2000亿元的规模增量。同时,养老金第三支柱将为完善养老金体系发挥重要作用,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稳定资金,并可能重塑国民养老理财行为。于资管行业而言,养老金第三支柱将会对保险、基金和银行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因此,为迎接此机遇与挑战,资管行业要培育真正的长期投资能力,结合行业自身特点进行产品布局,重视养老金业务品牌建设、投资者教育和投顾培育。本课题包含部分内容:个人养老金概述;养老金第三支柱的重要意义;第三支柱对保险业的影响;第三支柱对基金业的影响;第三支柱对银行业的影响;资管行业迎接第三支柱的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市场规模投资养老长期投资能力产品布局品牌建设
2018年4月12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标志着我国第三支柱开始落地生根,为国民养老提供了新途径,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特别是政策鼓励保险、基金、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广泛参与,为金融行业带来新发展空间。本文试图探讨那么个税养老市场空间,同时分析其对保险、基金和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概念
养老金第三支柱指的是由政府提供税收优惠支持,鼓励向专门的账户进行缴费,并根据自身风险收益特征选择相应养老金融产品进行投资,以积累养老金资产的制度安排。世界上比较典型的第三支柱包括美国IRA、德国的吕鲁普计划等。2018年4月12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明确指出,这是为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对养老保险第三支柱进行的有益探索。《通知》也指出,根据试点情况,结合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制度建设的有关情况,有序扩大参与的金融机构和产品范围,将公募基金等养老金融产品纳入个人商业养老账户投资范围。这标志着我国养老金第三支柱开始落地生根,为国民养老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将从养老金第三支柱整体的角度进行相关论述。
(二)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市场空间预测
1.匡算
从潜在覆盖面看,2017年我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职职工2.92亿。从收入来看,2017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员年平均工资74318元,折合每月工资6193元,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5761元,折合每月工资3813元。根据测算,我国的五险一金个人缴费率约在20%,那么税前工资在4600元以上都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换而言之,工资在4600元以上者,参加个税养老就能获得税收优惠。如果考虑到2018年两会期间提到的个税起征点上调因素,预计工资在6000元以上者能够享受个税养老税收优惠。
如果假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中四分之一的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约为7000万人。同时按照政策规定税收递延优惠封顶线1000元或者工资6%,假定平均每人月个税养老缴费400元。分别按照这7000万人中有30、50%、70%实际参加来计算,则每年个人税延养老缴费规模分别为1008亿元、1680亿元,2352亿元。
2.预测
在粗略匡算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养老金第三支柱市场空间的进一步预测。预测的核心思路是根据各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加人数和新浪云统计的全国各大城市薪资分布,分省测算税收递延试点下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递延规模,最后加总得到全国总规模。
基本假设有两个:一是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群体作为潜在第三支柱参加群体,认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参加第三支柱群体人数的上限。二是以新浪云发布的《2018年全国各大城市薪资水平报告》[(http://salarycalculator.sinaapp.com/report/%E5%8C%97%E4%BA%AC),本报告基于322,401份样本数据分析得出各区间月税前工资的人数占比。]中各省会城市就业人群工资水平分布作为各省就业人群工资水平分布的替代。
根据上述假设,我们以北京市为例对税收递延试点下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递延规模上限作测算:
(1)确定参加的潜在职工人数。职工总人数来自人社部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报告中列示了各省基本养老保险企业缴费人数,其中北京2016年缴费人数为901万;
(2)确定不同收入区间的职工人数规模。各月收入区间的人口占比数据来源于新浪云计算的“2018年北京市薪资水平报告”。以参保职工总人数乘以各月收入范围的人口占比可得各月收入范围的职工人数;
(3)确定参加的人群范围。对于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考虑到《通知》中的政策规定“支取时25%部分予以免税,其余75%部分按照10%的比例税率缴税[《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规定:对个人达到规定条件时领取的商业养老金收入,其中25%部分予以免税,其余75%部分按照10%的比例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款计入“其他所得”项目。]”更有优势,该群体没动力参与。因此,只有工资在6000元以上的群体才具有参加动力。我们仅计算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人群的递延规模上限。
(4)计算全部参加情况下递延规模上限。根据《通知》的要求[《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规定:取得工资薪金、连续性劳务报酬所得的个人,其缴纳的保费准予在申报扣除当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限额据实扣除,扣除限额按照当月工资薪金、连续性劳务报酬收入的6%和1000元孰低办法确定。],取每档收入中位数的6%和1000孰低者为该档的递延限额。各档收入的递延限额乘以职工人数可得各档收入的递延总额上限,汇总即得所有收入范围的月递延总额上限。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北京市月递延规模上限为35.38亿元,年递延规模上限为35.38*12=424.53亿元。
(5)对测算结果进行检验与调整。为了检验上述结果是否准确,我们根据各个收入区间的人数及中位数收入水平,可以推算北京月平均工资为9319.25元,与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测算的2016年北京市城镇平均工资7904元有一定程度的偏差,高估了17.91%,这可能是因为参与调研者总体收入水平偏高。因此我们对递延规模进行调整。调整后年递延规模上限:424.53/(1+17.91%)=360.06亿。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对全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不包括西藏和新疆建设兵团)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递延规模上限作测算,并计算各参与率下第三支柱年养老金规模(见表2):按照30%、50%和70%参与率来计算的规模分别为982亿元、1637亿元、2293亿元。
从匡算和预测结果来看,两者存在一定差距,参与率越高,差距越小。按照50%参与率,全面落地后每年增量在2000亿元以内。这相对于企业年金每年1000亿元增量要大,与职业年金每年2000亿的增量基本持平。但是与保险行业规模15万亿,公募基金12万亿,银行个人理财规模20万亿相比,市场空间相对有限。但是我们看到,金融行业对此高度重视,特别是保险和基金行业在多年前就谋篇布局,部分机构更是将其视为长期战略性业务。本文以下部分试图对此进行探索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