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百姓需求助力中国个人养老实现美好前景——协会副会长钟蓉萨在2019《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发布会上的讲话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好!非常高兴来到富达和蚂蚁财富的养老前景调查报告发布会的现场。基金行业和互联网都有用户导向的基因,应当高度重视投资者需求,做好投资者调查工作,尤其在养老金方面。在中国,面向个人的养老金还是新事物。投资者调查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现实情况,而不是根据所在城市、生活圈闭门造车。很高兴看到富达和蚂蚁的投资者调查报告今年继续坚持在做,希望调查能越来越深入。协会十二年前就开始在做投资者调查,结合我们做调查的体会,聊聊三点感受和思考。
一、了解中国老百姓(73.290,0.37,0.51%)对养老金的认知和行为是当务之急
过去几年,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加快建立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已经成为共识。去年,第三支柱开始试点,证监会也推出了养老目标基金。在这个过程中,从制度、产品到账户服务,富达等机构把境外的成熟经验介绍到中国,和我们一起,让行业更加深入理解养老金,不断提升专业。但是第三支柱试点和养老目标基金发行经验都表明,这个顶层设计的共识还没有转变成大众的意识。今年的问卷结果显示,依然有50%的调查对象尚未开始为养老做任何储蓄,“个人也要为自己的养老做准备”的意识依然没有形成。
个人养老金的发展经验在中国落地还需要完成本土化的过程。本土化,首先需要弄清楚老百姓的认知和考虑,才能对症下药,做本土化的设计。所以,做这样的调查很有意义。
一个好的调查问卷,第一是问卷设计要有针对性。这个调查,去年给我们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富达通过自己在很多国家做养老金调查的经验设计了10个问题,结合蚂蚁的大数据,让我们全面、立体地看到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的老百姓对养老金的认知、行为和背后的原因。我们看到,老百姓对养老金还是很不了解,根据去年调查结果,只有34%的调查对象对养老金有着明确或基本的了解,66%的人不了解。但也看到进步,更多受访者开始在做养老储蓄了。去年46%的受访者在做养老储蓄,今年上升至50%,但可能对于储蓄是用来投资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还有一个调查结果很有中国特色,就是大家在考虑养老准备时,首先考虑的是为父母的生活和为子女的教育,占比分别是66%和64%,只有不到一半的人选择为自己的养老考虑。我想这可能反映了中国注重“孝道”的传统文化。在养老基金发行过程中,行业曾跟我们介绍,线上谈“为父母存笔养老钱”、线下谈“为子女的未来存点钱”相较于“为自己养老投资”,宣传效果更好。
问卷调查要发挥作用,第二件重要的事就是要持续做,希望通过5年的合作,能够看到未来清晰的趋势。不同的分析视角以及年轻人动态的变化,对渠道推广、产品设计、监管决策等方面都会有很多启发和帮助。去年我们就说,希望这个调查能够坚持做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老百姓的需求。
二、转变观念,养老准备要从年轻开始
调查问卷的设计实际上是价值观的传导。调查的另一大亮点就是针对年轻群体。美国基金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年轻群体(21-39岁)中有32%选择将养老作为储蓄首要目的,其他的年轻人则将买房、家庭支出、教育等其他方面作为储蓄首要目的。养老领域一直有一个误区,会把“养老”和“养老准备”混淆。“养老”是退休后的事,但是“养老准备”需要很长的时间,就像我们上大学也不是从填报志愿开始一样,要经过小学、中学的积累,养老准备也要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这样就能够将养老的大目标,变成每个人生阶段的小目标,目标更清晰,也更容易实现。
养老准备里,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复利。养老金是把现在一部分暂时不用的钱存起来,通过长期投资,实现保值增值,保障退休后的生活不下降。只存不投,钱会贬值。我们看到,90年代我国就有“万元户”的概念,在当时是很大一笔钱,如果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没有开展投资,考虑通货膨胀,这笔钱实际上是在贬值的。长期投资里,很大一部分收益来自投资的复利。越早开始投资,复利作用就越大,创造的收益就越多。全国社保基金运作18年来,实现年均收益率7.82%,投资收益8,974亿元,占全国社保权益规模(1.8万亿元)将近一半。我们看到,调查显示,很多人还是没有正确认识养老金投资。去年一份清华大学的调查里,显示只有60%的人懂得复利,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现在我们国家年轻人压力大,租房、买房、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方面,都成为年轻人的焦虑。除去这些开销每个月剩下的钱可能就没多少了。这次调查报告也显示,钱不够用仍然养老是最大的障碍。所以,很多人会觉得养老太遥远了。但我们希望大家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点滴积累。可能一开始参与的金额不是很高,但年轻人可以从养老金投资开始,慢慢培养长期投资的习惯,在实践中认识复利的作用。以后自己的余钱多了,能够更科学地理财,培养长期行为,减少生活的焦虑。
三、努力通过制度引导和专业服务让老百姓在一开始就走上正确的养老准备道路
养老金是一辈子的事,涉及到很多金融问题,老百姓缺乏认知,也缺乏专业。之前董老师做过一个养老金融调查,显示不少参与人还上当受骗。
我们多次讲过,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慢就是快。怎么让老百姓能够一开始就走上正确的养老准备道路?第一是政府制度的引导。比如,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6年养老金改革法案推出之前,老百姓同样面临养老投资“选择难”的问题,而默认投资制度的推出,改变了大家的行为模式。所以我们一直说,顶层制度设计是重中之重。协会也花了大量的精力推动多层次养老金制度的建设。个人养老金直接面向个人,对制度的激励性、人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税收递延是全球个人养老金的主要激励模式。但在中国税制下,老百姓普遍算不清这笔账,包括很多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也不是非常理解税收递延究竟划算不划算。税延养老试点一年来,发展不及预期,很多专家调研后指出,激励效果不强,税收减免的申报流程复杂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很迅猛,就像蚂蚁财富推出的余额宝,通过提供很好的用户体验,余额宝的客户已经超过6亿。所以我们也呼吁,在制度设计时,建议发挥好互联网的作用,优化投资者参与流程,解决当前税优激励不足、涉税流程繁琐等制约第三支柱发展的主要问题。
政府制度的引导,更多的解决“引进来”的问题。老百姓能不能真的留下来,坚持做养老投资,更多的要靠市场机构提供专业的服务,让老百姓的养老金投资变得很简单。去年推出的养老目标基金是借鉴境外养老金主流产品的经验推出的,目前看,总体运作平稳。协会前几天发表了养老基金系列化发展的文章,希望行业认真研读,我们希望管理人能够深刻认识养老基金的运作特点,切实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合理控制回撤,提高长期投资回报,注重保持系列产品风险收益特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希望通过三年到五年的努力,我们能给投资人交出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卷。好产品自己会说话,能够给投资者长期创造好收益的产品,最终会得到市场的认可。这三到五年的时间,希望大家要耐得住寂寞,要秉持长期之心,提升专业,靠能力,而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政策红利。同时,也希望销售机构、评价机构和媒体能够支持管理人做专业,帮助跟投资者做沟通,践行长期,践行专业。协会已经要求基金评价机构不要每年去评价养老目标基金,而是要基于三年以上的业绩进行评价。养老基金发行时我们就提倡:重户数,不重规模;重定投,不重首发。目前,养老目标基金的客户数已经超过120万。每个养老目标基金客户都是一颗种子,希望大家要持续做好专业的服务,和协会一起用三到五年时间培育个人养老金的专业生态。
协会将继续不遗余力推动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早日出台,推动多层次养老金体系的协同发展。在养老金业务上,我们将重点做好养老金投资和养老金的投资者教育两项工作,希望大家和我们一起努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