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既是事关人民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11月1日上午,“金陵民声—热点网谈”第四十七期开播,重点关注人口老龄化以及如何破解“养老难”的问题,并在节目上解答了网友们的疑问。
据了解,南京是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目前全市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是146万人左右,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1%。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了99.6万人,占了全市户籍人口的超过14%,老龄化程度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
“市委市政府对我们养老工作高度重视,一直把养老工作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周新华介绍,“南京的养老整体在全国处于第一方阵。我们是全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也是全国首批社区和居家养老试点城市,也是医养结合试点城市。”
南京在养老立法方面,已经制定了60多个文件,这些文件紧紧围绕养老服务来构建整个养老框架体系。南京创新推出“喘息服务”制度,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居家重度失能老人免费提供一定时间照护服务,让长期照料老人的亲属得以喘息,疏解压力,减轻照顾负担。市民政局与市财政局专门出台文件,按每天150元标准,每年为重度失能老人提供15天的免费照护,让老人家属在长期疲惫照料、精神压力中能"喘口气"。
南京还试点推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鼓励广大市民,把为其他老人服务的时间储存下来,等到自己年老了有需要的时候来提取储存的时间。南京市在全国率先以市级为单位建立全市统一的时间银行,是一种积极的探索,目前,这个系统平台正在开发过程中。
市人大代表、南京市悦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高庆玲在回答网友“节奏布鲁斯”关于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在养老服务中的力量的问题时说到:南京率先提出"两无偿一优先"发展养老设施:社区40%以上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公建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机构运营,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用房"优先"用于养老设施,降低了养老服务成本。
另外,针对公办养老机构"活力不足、能力不专、示范不强"等问题,通过"公办民营、公租民营、公建民营、公助民营"四种方式,引入社会力量运营,转让经营权、保留所有权。全市公办机构40%以上公办民营,社会化养老机构占81%,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占70%以上;市民政局直属福利院,拿出近1000张床位引入4家社会养老组织,取得良好社会效应。
除上述以外,南京在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上面也持续发力,市民政局先后出台《南京市养老护理岗位工作人员入职奖励暂行办法》和《关于健全完善养老服务补贴的通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养老服务行列中来,目前全市养老服务专业人员9618人,其中73.4%的人业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获得高级以上证书的197人,比2012年增长了3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