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年人文化需求的丰富,如今已不是所有老年大学都能随到随学,很多稍有名气的老年大学人气火爆甚至“一座难求”。事实上,为争取一个名额,“熬夜排队”“拼点击手速”等现象已在多地上演。其中,在成都老年大学,学校招生数预计是2000多人,实际报名的却有2万多人;在上海,个别老年大学办学点出现老年人凌晨三四点钟排队的情况。
事实上,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新闻多有报道。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养老”成为更高层次的养老方式,老年大学作为“文化养老”的平台深受老年人欢迎。虽然近年来各地的老年大学数量在迅速增长,但仍满足不了老人们对提升精神文化的强烈需求。同时,老年大学收费低廉、课程丰富、靠近社区等特点,也激发了老年人的上学热情。
毋庸置疑,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背后,折射出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很突出。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的一项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共有超7.6万所老年学校,包括参与远程教育在内的老年学员共有超1300万人。但相比2.5亿的老年人口总数,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提供的入学率还是“杯水车薪”。一边是老人们渴望上学的强烈愿望,一边是老年大学容量有限,老年大学已然成了像学龄儿童“入学难”的又一紧缺资源。
针对老年人“入学难”问题,早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到2020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原则上至少有一所老年大学,50%的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学校,30%的行政村(居委会)建有老年学习点。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又专门就“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作出部署,旨在有效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充分满足老年人上学需求。尽管国家顶层设计已经完备,但就全国各地出现老年大学“一座难求”告诉我们,推进“文化养老”还需提速。而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文化养老”需求,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其他组织的多方给力、共同破解。
首先,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建、扩建老年大学规模,培养更多的老年教育师资力量,不断提高老年大学的招生能力。比如,利用加盟和开办分校等形式,联合和指导社区老年大学建设,扩大老年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面。其次,要坚持“开门办教育”,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与社会力量,共同做大、做强老年教育这一产业蛋糕;积极探索部门、行业企业、高校所举办老年大学服务社会的途径和方法,比如与大学的图书馆、体育馆以及城市的文化宫、行业企业的活动场馆等实行资源共享,授课老师也可吸纳社会专业志愿者担任。
同时,加大远程老年教育发展力度,把优质老年大学的精品课程资源,通过国家、省、市、县远程教育网络,层层传递辐射到街道社区甚至乡村,让更多老年人有学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