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右江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快速健康发展的建议
作者:   来源: 右江区政协网  2020-06-11


  “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既能够有效破解传统单一机构养老的弊端,也能满足广大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需求,是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医养结合”模式是未来养老的发展方向,目前的养老机构大多偏重生活照料为主,对医疗护理存在严重不足。有调查报告称,全国各级、各类养老机构中,有医疗支持(至少内设医务室、配备有专业医护人员)的不足17%,而有关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人患病率是全人群的3—5倍,缺乏医疗支持是绝大多数养老机构存在的“硬伤”,而养老机构内看病不能纳入医保报销体系的问题则使更多老人对选择养老机构心存顾虑。

 

  一、右江区“医养结合”现状

  1.服务体系缺乏统筹规划。在顶层设计方面右江区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功能定位及概念内涵尚不明确,缺乏“医养结合”管理运行的标准规范,对医养服务体系的建设缺乏统筹规划,更没有将其纳入右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导致“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缓慢和无序发展的状况。

  2.配套政策有待完善。一是财政对“医养结合”项目没有预算科目,致使各级无法纳入财政预算,导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二是现行医保、养老政策没有合理解决老年人养老护理服务费用支出问题;三是养老机构收入异地老年人,尚不能享受同等的运营补贴政策等。

  3.运行机制存在障碍。一是“医养结合”涉及部门多,相关职能分散,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整体效能难以充分发挥。二是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按照民政部门规定必须要另外设立新的法人,制约了医疗机构在推进“医养结合”中的作用发挥。

  4.“医养结合”机构供不应求。(1)百色市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状况:百色市截至2018年底约有老年人65.53万人,截至201810月,百色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65.53万,占常住人口的15.60%,失能、半失能老人约有12.25,约占老龄人口18.7%,高于全国平均比例18.3%。按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有30%的人需要入住养老院护理养老推算,全市约有3.67万失能、半失能老人入住养老院。(资料来源:百色市卫生健康委老龄办)(2)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和设施1185个,但在右江区城内只有7个养老机构,总床位787张,目前百色市民政局民政福利园养老院已经建成,待开放500张床位,但这1287张养老床位远远满足不了全市人口老龄化的需求。目前,右江区城内老年养老机构普遍规模偏小,未配置专业医医疗人员和相关科室,医疗设备及技术落后、养老医疗人力资源仅为聘用的临床内科医生和护理人员、养老医疗服务项目没有进行明确分类,养老院更多的只提供养老服务,也就是生活照料为主,在诊疗护理存在严重不足。市内只有百色华宇乐养老院与百色市中医医院达成医养结合合作协议,真正由百色市中医医院进驻提供医疗服务,完成医养资源整合,其他养老机构只是与各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了医养结合工作协议,提供医疗巡诊服务,远远未能满足养老机构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右江区城内迫切需要建立多家集居家、养老、医疗服务于一体的规模化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

  5.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养老机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及技能,在人员的选择上参差不齐,对人员管理不到位,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技能不专业。护理人员多为城市下岗工人、进城务工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养老需求,影响服务内容的扩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医疗护理的床位和专业技术人员,供需缺口巨大。同时,由于养老医疗服务的技术价值与价格缺少竞争力,在医疗服务市场资源配置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二、建议及措施

  1.科学规划,构建层次清晰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一是加快制定右江区“医养结合”整体规划,预留发展空间,做到“医养结合”机构规模适度、布局合理、标准适宜、建设有序、实用有效。二是搭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社区三方合作平台。开通绿色通道,提供老人治疗期住院、康复期集中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相结合的服务。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实行备案制。三是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作用,为老人提供更便捷的家门口服务。全面推进老年人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

  2.加强政策扶持,统筹养老医疗资源。一是明确监管责任,建立协调机制,统筹区内养老医疗资源。充分整合各部门的行政资源,提高老年人群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完善相应的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政策,对在养老机构实施医疗护理产生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应高于医疗机构,从而进一步优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的软环境。

  3.创新制度,构建医疗保险体系。一要有针对性解决老人经济负担较重的问题。围绕解决“医养结合”发展模式的医保报销不畅通、个人支付费用较高这一瓶颈问题,对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医保定点条件的依照申请纳入,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定点服务协议,入住的参保老人按照规定享受相应待遇。同时,适度放宽需要治疗的老人医保范围,对于失能程度较重、病情严重且花销较高的老人,可设立一定的报销比例,解决部分老人经济负担较重的问题。二是逐步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借鉴北京、浙江、青岛等地模式,探索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失能、半失能的参保老年人,引导其在定点护理机构接受长期医疗护理,或居家接受相关机构的医疗护理照料,由护理保险基金支付相关费用。三是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关于“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关于“积极发展意外伤害保险,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的要求,积极引导各保险公司,设计开发健康险、养老机构责任险、老年人意外伤害险等多种形式的险种,为老人提供多样化的“医养结合”保障服务。

  4.加强养老机构医技及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一是鼓励医疗机构的优秀执业医师和护士到养老机构中进行轮岗服务,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对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的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进入养老机构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作满一定年限后,给予一次性数额可观的经济补助。二是抓待遇提升。将社会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中的医护人员,纳入卫生计生部门统一管理,在薪酬、职称评定等方面,与公办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三是抓职业培训。将养老机构负责人和老年护理员纳入政府培训计划,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一些专业的培训机构和有经验的养老机构合作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5.营造全社会重视养老的氛围。要积极倡导社会志愿者和慈善机构参与“医养结合”工作,带动各种医疗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在合作的养老机构中设医疗服务站点,实行定期或不定期义务义诊活动,为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

  总之,发展“医养结合”,填补养老与医疗之间的空白,必须要以政府扶持为主导、医院为依托、养老机构为中心,重点突出医疗服务的模式,才能推动右江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快速健康发展,让右江区的老年人不但老有所养,并老有所医。口黄权农俊彬简华慧李容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