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6日,作为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暨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筹)与上海浦融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健康有道》之【浦心堂】第十三期的主讲人-副主任医师、防治科科长傅伟忠为大家带来了—老年性痴呆,你了解多少。
以下内容根据本次节目主持人欣绘和傅伟忠主任对话整理,希望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起病缓慢隐匿老年性痴呆,逐渐就成为了没有办法去忽视它的一种老年性的精神疾病。在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患病率约为5%,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AD患者,预计至2050年,患者人群将超过4000万人。这已成为严重影响全球人口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
1老年性痴呆患病情况
欣绘:去年有部很火的电视剧“都挺好“,剧中苏大强老年痴呆的迹象越来越严重的一段剧情,他看明明打过水了要去打水,明明说早餐是包子稀饭给忘了,然后去买早餐的路上不小心撞了一个人,撞了之后他就大脑一片茫然,应该是要干嘛的,记不起来了。这就是老年痴呆患者早期的一个现象吗?
傅伟忠:今天所说的阿尔采海默氏病,它是一个叫隐匿起病,但是进行性加重的特征。主持人,你刚才提到的电视节目中的主人公出现了一个记忆的受损,一部分患者持续进行进展,进入到中期的话,会出现空间认知障碍,即空间距离的感知认知障碍,有时候穿马路,因为距离掌握不好,所以会出意外,相当多的一部分老人出门之后不认识回家的路,这也和空间距离的认知障碍有关系。
欣绘:阿尔茨海默症其实是一种的医学的说法是吗?
傅伟忠:阿尔采海默氏病(AD)是医学的一个专业名词。大家通过科普知识学习了解,就有个名字叫AD,Alzheimerdisease,这个疾病由来大概在120年前,德国有一个医生Alzheimer,首先报道了这个病例,患者老年以后脑功能逐渐退化,开始以前的人不认识,会做的事不会做了,慢慢退缩到严重,原来语言的表达都不会了,Alzheimer医生记录这个病例。大概在100年前,这个疾病写入我们精神科的教科书,由此这个疾病一直延续下来,这个疾病名词就是由发现并报道这个疾病的医生的名字命名的。
欣绘:有的时候会称这是一种偷走记忆的疾病,很多东西会逐渐的就不记得了。
傅伟忠:痴呆的分类是很多的,今天所讲的阿尔采海默氏病,是与增龄有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功能退行性变化的一种疾病。早期的主要表现,就是大众所认为记忆功能下降了,以前认识的人不认识了,或者是经常会发现放的东西丢了,出门钥匙忘带了,有时候煤气忘记关了,既早期记忆功能下降为主。
欣绘:记忆功能下降和老年人就是说记性不好,最近的事情我可能记不清楚,但是以前的事我记得特别清楚,跟这个一样吗?
傅伟忠:这个也是老年性痴呆的一个特征,叫近事遗忘为主,它的一个特征是在早期远事记忆下降,倒是以前的事是记得起。
我们在老年期进入老年以后,有一种叫良性健忘。应该说还不是老年痴呆,但提示这些早期出现的记忆障碍如果持续加重,可能提示进入老年期以后的痴呆早期,我们还有一个叫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这个可能是老年痴呆的一个早期。
欣绘:老年痴呆最早期的表现有哪些?
傅伟忠:老年性痴呆一般大概分类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的特征就是一个缓慢、隐匿起病,早期记忆受损为主,近事记忆受损,做的事很容易忘,做事丢三落四,总是忘记带这忘记带那,还有一个特征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下降或者丧失。比较特征性的症状可能是到早中期或者中期了,往往到了中期可能会引起我们的重视。就像主持人您前面提到的电视剧当中外出碰人了,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可能这是到了一个中期的。
2老年性痴呆病因研究
欣绘:曾经听说有的时候脑子不大好使,特别是年纪大了以后,有可能是因为肠道不够好,肠道的菌群紊乱,有益菌比较少有关,说这是和什么迷走神经有关的,您怎么看?
傅伟忠:对于老年性痴呆病因研究,是一部分疾病,也有一些不好的不良的生活方式都会是危险因素。至于肠道菌群失调的说法,涉及一个营养的吸收方面,营养吸收、维生素的缺乏都可能与痴呆的发病有关,但这不是主要的因素。
欣绘:得了老年性痴呆后会出现情绪不稳定,可能有抑郁,也可能比较狂躁,您怎么看?
傅伟忠:老年性痴呆同一些疾病有关,同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也有关系。你刚才提到的精神紧张、抑郁,也是我们说的老年性痴呆症应该叫危险因素。在流行病学病因研究方面,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影响因素。那么这个影响因素分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那么你刚才提到的抑郁精神紧张不良的这些生活习惯,饮酒、抽烟、长期的失眠等等,是引起这个疾病或者是影响到这个疾病的发生。
欣绘:对于老年人来说,我们经常会听到说好像起得特别早,睡不着了,然后晚上会频繁的会起夜,睡眠问题老年人可能也是蛮多的。
傅伟忠:睡眠问题可能我们下一期详细讲,因为谈到睡眠问题的话聊的话题会很长,一般认为要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差不多6~8个小时。如果持续的一个失眠状态、睡眠障碍的话,我们建议要进行及早的治疗,保证充足良好的睡眠,也是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欣绘:老年人慢性病比较多,这个对老年痴呆有影响吗?
傅伟忠: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常见慢性疾病,这些躯体疾病,对老年痴呆的影响也是很大。今天讲的老年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的一种,还有一种是血管性痴呆,和躯体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有明显的联系,或者是直接的影响因素。所以老年人服药主要是控制这些常见病、慢性病,保持良好的心脑血管功能状态,和预防老年性痴呆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欣绘:整个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期望寿命期望寿命就是越来越高。
傅伟忠:现代生活水平下,一般60岁还处于良好的机能状态,但是其实对于不同人群年龄段,我们也可以提前做一些预防的措施。从循证医学指南角度的出发,提出了不同人群年龄段的预防措施。医学上还有一个名词叫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可以早期从55岁、50岁可以预防了。刚才讲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吸烟、饮酒不良的生活习惯,可以早期干预、预防。如中青年,刚才提到65岁以上老年人不要太瘦,中青年不要太胖。因为肥胖以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的这些疾病就伴随而来。
欣绘:以前我听说头大的人特别聪明,说也不大会容易得这些和脑部有关的疾病,想听听您的意见。
傅伟忠:这个没有科学依据。我们从病理学的变化来说,患了老年性痴呆的这些患者,有一个病理性的特征,脑的体积重量减比、比常人要减少和减轻,这是一个明确的病理学特征。有时候老年人去做体检、做脑CT,可能会有一个诊断叫老年性变化、老年脑,那么就是大脑皮层的、脑实质萎缩引起的,所以患者的大脑体积和重量的减少和正常人的相比是有的。颅脑大小应该和体格关系密切。
欣绘:刚才您提及了房颤,老年性痴呆为什么会和房颤有关系?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头部外伤、高血压同心房房颤会有什么关系?
傅伟忠:循证医学角度大量的研究,从病例对照研究当中发现对房颤积极治疗的患者,比那些没有治疗房颤的患者,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要低。具体的病因,可能也跟心血管疾病,分析本身房颤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心脏疾病的一种,和糖尿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这些疾病发病危险因素是相同的。
欣绘:曾经有研究说成年人大脑会有新的神经元生成的,这个研究可以帮助以后老年人从疾病当中恢复过来。还说有科学家发现海豚大脑当中有和疾病相关的斑块,是不就暗示可能也是脑中有毒素存在?
傅伟忠:对神经细胞病理生理学研究,发现脑细胞死亡是不可逆的,也就是差不多到接近成年或者十几岁的时候脑部的发育,脑神经系统发育成熟以后,脑细胞的数量达到最高值,以后说死亡一个少一个。神经细胞的再生没有依据。对老年性痴呆的病理学的研究,电子显微镜下有三个特征,一个是老年斑,一个是神经纤维的缠结,还有一个是神经元的缺失。老年斑其实通俗的说,如说老年人手上、脸上褐色斑点,这是我们比较常见的老年斑。在我们的大脑的皮层或者是皮层下也发现这样一种病理性的变化,老年斑是一种不同于其它正常的脑组织的一种组织,它的一个核心是叫做贝塔淀粉样蛋白,周围附着了一些蛋白和脑细胞的碎片,其实是一种病理灶,这是老年痴呆一个特征性的变化。第二叫神经元的缺失,即神经细胞的坏死以后的缺失,这个是不可逆的,这也是老年性痴呆不能逆转的主要的一个,包括刚才脑部斑块也是不能够消除的。我们目前的治疗中,老年性痴呆一些辅助治疗,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管供应,营养脑细胞,减少这些脑细胞的衰老死亡,但是要去逆转它,让已经死亡的细胞,再去复活或者是增加新的脑细胞,现在还没有这种手段。
3老年性痴呆的相关措施
欣绘:老年痴呆,时至今日,现在有没有什么特效的疗法可以阻止或者说逆转这种病情的进展?
傅伟忠:目前为止我们现有的对老年性痴呆的研究,尚无特效的疗法去逆转痴呆疾病的进展。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老年性痴呆是可以预防的,我们有效的去控制它的一些危险因素,合理运用一些保护因素可以阻止或者是减少发病率,对于老年痴呆发病率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也显示一些发达国家当地的教育水平高、还有人群的健康意识的提高,疾病的发病率有下降的趋势。尽管患病率是一个患者的绝对数值是在上升,但是增加的速度在减慢,所以这个结果令我们感到很高兴也很振奋。很多的研究从预防医学的角度,大家都提出或者是得到这个结论,就是阿尔采海默氏病,就是我们俗称的老年性痴呆是可防可控的。
欣绘:痴呆可能会发展到早中期、中期,您刚才说他可防可控,如果说到了这样一个阶段的话,还可以控制住吗?
傅伟忠:老年性痴呆作为医学治疗,大概可以从几个方面去进行治疗。一个是社会心理治疗,尽可能的给他进行一个社会活动训练,鼓励他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包括家庭成员积极改善家庭气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护理,是阻止痴呆发展的很好的方法。
欣绘:特别是一些比较要强的老年人,在意识到自己记忆减弱,或者是出现了这方面一些情况,他们会不愿意让更多的同龄人知道他得了这个病,从而不愿意去见人,哪怕平时特别熟悉的朋友。
傅伟忠:老年性痴呆在早期,可能不一定会引起大家很多的注意,本人也不会有很大的一个受挫感。到了早中期接近中期时,人们处理日常事务能力、日常的社会交往交往能力下降以后,老年人会有一种受挫感,就是受到挫折的感觉,这时容易引起情绪的激动,情绪不稳定。第二个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不愿与他人接触,尽量避免尴尬的境地,一部分老年人可能会引起由此而发生抑郁。
欣绘:其实我们人本来就是个群居动物,我们怎么样来预防它?
傅伟忠:预防的研究方面,近几十年来研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刚才我们也提到了,就是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的就是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普遍的健康意识提高,积极关注该疾病以后,人们获取这些预防疾病的知识和增加自我健康保健的行为增加。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下降。从预防的角度的,我们国内的研究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很值得鼓舞的一个叫阿尔采海默氏病国际循证医学指南。其中提出了一级推荐指南,包括19个建议,第一个就是65岁以上人群,体重指数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不要太瘦。
Q有句话“千金难买老来瘦”,这个应该怎么理解?
傅伟忠:上述只是界定为65岁以上,体重有一个叫BMI体重指数,BMI的一个范围是18.5~24.9,就是25以下。这个指数的是体重的公斤数,除以身高的平方,得到的数值,身高的单位是米。我们说为什么提出了65岁以上不要太瘦了,就是说保持良好营养状况是一个保护因素的。还有体弱,体质很差的那些老年人,是一个老年痴呆的危险因素。第二个鼓励多从事认知活动,增加认知活动,或者是刺激脑力的活动。第三个是保持良好的健康,避免患有糖尿病。对于糖尿病患者我们定期监测血糖,要密切观察他的认知功能变化。我们说与老年性痴呆这个疾病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当中,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是最大的危险因素。第四个老年人的话,提出了要注意保护头部,避免摔伤。其实现实的生活当中蛮多见的,老年人摔了一跤,有时候不一定是头部,比如说股骨骨折了,出院以后变得“傻了”。脑部受伤的话,这个影响是直接的了。第五个是避免罹患高血压。第六个避免老年人直立性低血压。第七个避免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长期的过度紧张,也是一个老年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第八个是尽可能地多接受教育。
欣绘:什么叫直立性低血压?是因为我站立了直立了太久才会得这个病,还是什么意思?
傅伟忠:直立性低血压是一个专用名词,有些老年人可能是在服用降血糖、降压药,另老年人的心脏功能,包括血管的调节功能差,突然变换一个姿势,特别是从平卧一下站起来,有时候下蹲时间过长,突然起立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短暂晕厥。
欣绘:说等到老的时候,我们依然是可以活到老学到老,多思考。
傅伟忠:对于老年性痴呆病因研究认为文化是一个保护因素,就是说早期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我们很多科普知识都讲到的,人类大脑内有存储信息的部位,早期储存的记忆越多,相对来说以后丢失了部分记忆后的影响也少,所有说教育程度是一个保护性因素。
欣绘:是这样子的,其实我们的脑子在年轻的时候就是要多用的,对吧?就有可能你的大脑有些部分还没有去挖掘他的潜能,就处于一个未开发的状态。你多用脑子就是像我们的手一样越用越灵活。
傅伟忠:对,推荐指南中第10个治疗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包括维生素B的吸收缺乏,可以适当的增加摄入维生素B和叶酸。还有9个叫值得推荐的指南,大部分的是在前面9个已经出现了。后面9个我们要提到的是定期的体育锻炼,不要吸烟,特别是注意避免环境当中的二手烟。老年期过量的饮酒肯定是绝对禁忌的。如果是少量的饮酒,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如果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医生会建议尽量戒除。还有一个是要有良好的睡眠。
欣绘:听友的问题,老年性痴呆能够治愈吗?
傅伟忠:目前为止医学对疾病的治疗方法,不能逆转,也就是说所谓的治愈似乎是很很难说,很难下结论。但目前在治疗方面,从药物治疗、社会心理治疗、包括心理治疗等等这方几个方面,还是可以延缓或阻止疾病的发生,就是阻止进展,然后提高生活质量。也就是说尽可能把疾病减少到最小的影响程度,这个是现代医学能做到的。
Q现在不是有很多疾病,我们说在小的时候打个什么疫苗以后就不得这个病了,不知道以后老年痴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么来做?
傅伟忠:主持人提的问题要从遗传学、预防病因学角度回答,对疾病的病因学研究,我们说除了临床发现的病理生化基础的变化,遗传学研究发现,家族性的老年痴呆患者当中,大概有5%具有明确的一个家属遗传性。第二,在这些一级亲属当中,发现常染色体的致病基因的显性遗传证据。目前比较确切的是第1、第14、第21对常染色体,发现了一些致病基因,那么假如说从遗传性或者是从基因治疗的角度,我们看到了很大的希望,就像我们疫苗一样对吧。但是因为对于这个疾病的研究,现代医学差不多也就50年左右的时间,可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我们目前的预防措施可能更多的是从社会心理因素,从患病的危险因素,我们去预防它。当然临床还有一些治疗,可能到了中晚期,我们现在有一个叫促认知药物治疗,一般也称之为抗痴呆治疗,可以改善一些认知功能,包括一些早期的精神症状。
欣绘:脾气暴躁,老年痴呆症了,有什么办法去干预、治疗?
傅伟忠:关于脾气性格的改变,老年痴呆还有一个特征,叫人格的改变,如果特别严重可能是到晚期才明显。早中期时只是容易发脾气,可能是刚才提到日常的生活处理能力、自我的评价、社交能力下降以后,特别是这些处事能力下降以后,有一些很有自尊的那些老年人就容易引起脾气暴躁。就像我们碰到这个事情以前能完成的,现在不能完了,那就是容易引起发怒,脾气暴躁,这个是叫受挫的体验。另外,日常当中做子女的没有认识到这种疾病,对于老年人的丢三落四,回家的话会唠叨几句,或者对老年人的态度不是很好,“你这个事情怎么又忘了,昨天跟你说的你怎么又忘了对吧,害的我今天影响上班”,就小孩可能会对老年人发脾气,容易相互进来争执。老年痴呆晚期可能比较明显的就是一个叫人格改变,人格改变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性格的改变,你发现他变成另外一个人了,跟以前的性格完全不同了,有些是很容易暴躁,无故地发脾气,跟子女关系一直搞不好的,很对立这种状态。
欣绘:怀疑老人有老年痴呆的迹象,应该去综合医院看,还是去精卫中心看?
傅伟忠:建议是老年人要去做个脑CT或者是核磁共振,看看脑部的变化,特别是有无老年性变化,这几个特征主要是脑的广泛性萎缩,脑CT片子上我们会发现有大脑皮层的萎缩,它的一个脑回是变窄、脑沟变宽。特别是在颞叶、顶叶和前额叶,它一个皮层的萎缩。常见的病理还有第三脑室和侧脑室的一个扩大,包括海马区的萎缩,这个是我们的一个CT的变化,早期这是一个证据,直接的证据,所以早期我们去做一些这样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二,医学上有一种名词,叫无症状性脑梗,还要排除这些。这里我们再稍微做一个科普,常说的脑卒中,分缺血性和出血性。往往是出血性,会引起重视,因为它会出现严重的、我们叫神经系统病理体征,如肢体不能动、不能讲话,半身的偏瘫。平时老百姓说是中风、脑溢血。
还有一种我们称为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是脑血栓、脑梗塞、腔隙性梗塞,脑梗塞可能是到了比较大的或者是某些重要的部位发生脑梗,才会出现我们所谓的偏瘫症状。有一些无症状性脑梗,片子上出现就是腔隙性梗塞灶,这些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也容易被忽略,包括伴有一些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到综合性医院的神经内科,一些治疗、检查会全面些。建议一般到中晚期了,出现精神症状的或者我们需要用抗痴呆药物,也叫促认知药物,就是需要到我们精神科医院。
面对疾病,需要及时接受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会导致病情加重,医患共同建立信任的基础,有时或许需要多学科联合制定针对每位患者的康复计划,进行个性化的诊疗。让我们共同来关注疾病,乐观向上科学治疗,特别对于老年痴呆患者的家属来讲,乐观向上也非常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