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加剧下,我们如何重新认识“老”?
作者:   来源: 新华社  2020-08-17


  近日,日本政府发布了人口动态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与2018年相比,2019年的日本人口减少了50多万。这一减幅为1968年这项调查开始以来最大。由人口减少而引发的社会问题——老龄化,也再次在日本和全世界引发关注。如何看待老龄化社会?当下,我们如何重新认识“老”?

 

  老龄化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吗?

  人口老龄化的含义是,伴随生育率下降与人均寿命延长,少年儿童与适龄劳动力人口数量及占比持续下降、老年人口数量及占比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

  这里面自然包含两个关键原因:生育率下降与人均寿命延长。

  先说人均寿命。随着医疗技术、生活水平的进步,人均寿命的增长几乎是一个国家的常态了。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发布的报告说,仅仅2000年至2015年间,全球人类预期寿命就增长了5岁。

  再说生育率。古代社会,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人均寿命较短,又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后和生产活动的需要,人类的生育意愿较强。

  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极大提升,人类的生育行为开始远离功利,再加上抚养成本水涨船高、避孕节育技术的发展、女性对家庭和自身社会角色认知的改变等,民众特别是女性的生育意愿开始下降。

  上世纪2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攀升,先后迈入老龄化社会。可以说,老龄化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发达程度相互关联。

  近日,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更声称,受生育率下降影响,世界人口预计在2064年达到约97亿的峰值后开始萎缩,到2100年将降至88亿左右。到2100年,日本、韩国、泰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23个国家的人口将减半。若仅从生育率看,未来,世界的进一步老龄化已不可逆转。

 

  未来,怎么看老龄化?

  围绕老龄化问题,研究界一直有一种声音认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直接导致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不仅影响生产活动,还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甚至拖累国家财政,是值得警惕的危机。

  这种判断,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思客君看来,解决老龄化问题,改变对“老”的认知极为重要。

  大家都听说过人口红利,但还有一个词叫“老龄人口红利”。以往,我们对老年人存在刻板印象,年老力衰,在各方面都不如年轻人。

  而实际上,相比年轻人,老年人有更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有时会更高。例如,有很多对技术有高要求的岗位,都是“越老越吃香”的。再比如像大学、医院等单位,老年人更是挑起了大梁。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老医生,他的价值甚至超过了数个年轻后辈。

  因此,“老”并不意味着要被排除出劳动力大军,老年人依旧可以在其中发挥他们的优势。

  另一方面,我们对劳动力的看法也需要更新。

  未来的劳动力一定会不足吗?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世界工厂时代的观念早已不适用。经济学家李铁认为,产业发展要求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而不是靠简单的低端劳动来参与世界竞争和产业分工。相比传统的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这种情况的就业吸纳能力会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即使在未来,服务业发展也许会产生强大的就业需求。但相比其他行业,这方面需求对老年人的接纳程度要远高于一些传统的体力劳动。

  综上所述,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体而言,老龄化的发生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能简单用“人口危机”来概括的。

  转变思路,才是未来面对老龄化的最佳姿势。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