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养老保险体系,必须是由公共养老体系和私人养老体系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的多支柱体系,这也是世界银行倡导各国改进养老保险制度的一贯方向。
养老金支出压力持续加大,我国自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老龄人口基数和比重不断增加。尽管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总体平稳,但基金可支付月数在基准线与警戒线之间(3-9个月)和在警戒线之下(不足3个月)的省份已分别达到6个。
养老金入市条件已基本成熟,由于养老金是广大退休人员的“养命钱”,因此我国在以往的投资运营中曾长期采取保守策略,主要用于购买国债和存银行,过低的收益率甚至赶不上CPI的上涨,使之实际上处于一种贬值状态。过于有限的投资范围导致养老基金不断缩水,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进一步加剧了养老资金的长期短缺。而养老金作为一种基本社保,直接关系着民生福祉与社会稳定。因此,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扩大养老金的投资品种,提高养老金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成为必然的选择。在实践层面,社保基金自2000年成立以来,年均投资收益率超过8%,有效实现了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在此基础上,2016年我国启动基本养老金入市并初见成效,职业年金整装待发,第三支柱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也已开展试点。截至2019年,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已达5.1万亿元,扩大养老金入市投资规模,加快养老金入市投资步伐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加快养老金入市有利于实现多赢,从国际经验看,适时推进养老金入市,合理扩大养老金入市规模,不仅可以通过长线投资获得相对更好的投资回报以充实养老资金,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利用现代金融更好地为社会养老服务;也可为资本市场引来更多的长线投资资金,发挥资本市场“稳定器”的作用;还可通过将养老基金直接投资于企业或项目,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推动养老金保值增值、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