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延长,社会老龄化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关心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已经成了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老年人心理健康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也是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那么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究竟有哪些标准呢?近日,记者采访了威海市立第三医院临床心理一科(老年精神科)副主任孙国平。
孙国平表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六个方面:首先,有正常的感觉和知觉,有正常的思维,有良好的记忆。比如,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不发生错觉;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晰,不出现逻辑混乱;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不答非所问;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立一个愉快的目标。其次,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较少盲目和冲动。意志力坚强,能够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刺激。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在欢乐时能有节制的欢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过分激动。遇到苦难时,能沉着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的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
另外,还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子女、儿媳、女婿、孙辈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或新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人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要求于人。无论是在正式群体内,还是在非正式群体内,都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对生活充满兴趣,能够在老年生活中发展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如对书画、收藏、跳舞、歌咏、旅游、社会公益、体育锻炼等活动的参与,既体现了老年人依然充满朝气的生命力,又是他们创造精神和热爱生活的具体表现。能正确的认知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相一致。如对社会的看法,对时下热点问题的分析,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认识等,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保持一致。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工作、社交、娱乐等活动。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和角色。
最后,孙国平提醒广大市民,老年人这些行为一旦发生改变,很容易导致老年人罹患某些精神障碍性疾病,如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因此,老年人应该心态平衡,适当进行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老年人出现身体健康或心理问题时,要及时进行身体健康和心理咨询,必要时请到医院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