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即将自2021年3月20日起施行。《条例》中特别明确,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设定了40㎡/千人的刚性指标。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蕊今天解析,上海养老服务将“以养老机构为主”向“养老机构与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并重”,同时进一步均衡中心城区与郊区的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
在本轮规划中,结合“五大新城”的建设,不仅满足新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为中心城区老年人选择新城养老机构留有余量,推动全市养老床位布局进一步优化。鼓励五大新城建设大型养老综合体,新城可以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区位特色,打造示范型养老综合体,促进银发消费,支持面向老年人的健康管理、预防干预、养生保健、健身休闲、文化娱乐、旅居养老等业态深度融合。
全面实现15分钟养老服务圈布局
大城养老,和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目前,上海正在编制新一轮的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加强养老机构建设,不仅满足现有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为现有居民的未来养老留有余量,与此同时提升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强化专业照护能力。
上海市民政局透露,上海正在大力打造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目前已经有320多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每个街道至少有一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另外全市还有700多个日托所,1000多个社区助餐点。未来,上海还将推进更多的触手可及、家门口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更多的出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在每千人40平方米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并在全市率先全面实现15分钟养老服务圈布局。
长三角养老按下“加速键”
《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多处提及“长三角养老一体化”,民政等相关部门近年来也在着力推进。上海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二级巡视员陈跃斌分享了最新的数据,长三角地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4676.89万,老龄化率为21.75%。三省一市共同努力促进养老资源共享,2020年10月,在上海发布了首批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名单,共有20个城市、57家机构的25698张床位跨区域开放,所有机构的基本信息和服务信息均向公众公开,确保广大市民可查可用可选,为老年人异地养老提供了新选择。
三省一市按下区域养老一体化“加速键”,形成了“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多项成果”。本市14个区与江浙皖20多个地市签署了区域养老服务协作备忘录,在文化旅游同城待遇、智慧养老产业协同、养老服务相关标准共享、养老服务经验交流等多个方面共建共享。
此次《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的“总则”“服务协调发展”“养老产业促进”三个章节中均明确了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要求,为区域养老合作提供了法制保障。下一步,将聚焦养老服务相关标准的互认互通、养老服务相关待遇政策的异地享受、养老服务监督管理的协同合作,以及养老产业的发展等方向,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
加大养老服务综合监督
养老服务的质量安全是社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与老年人自身权益息息相关。即将施行的《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设立了“监督管理”专章,明确了综合监管、备案检查、标准管理、机构等级评定与服务质量监测、财政资金监管、非法集资监管、信用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规定和措施,为养老服务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陈跃斌指出,这些措施,有的已经落地。比如,养老机构等级评定,上海从2016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试点探索,到2019年完成了首轮评定。其后,新一轮于2020年启动,每年将完成200家养老机构的评定。又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日常监测,2018年试点后,2019年起每年均全覆盖开展,今年也将继续开展(从2020年监测的结果来看,全市总体平均分77.9分,同比2019年提高5.1分。每次的监测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并公开,社会公众在每家机构内或者通过“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查看到结果)。
这些评定和监测结果还将与补贴政策挂钩。
对于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上海市民政局将重点在养老服务安全、人员、资金、秩序监管以及突发事件应对上下功夫,探索协同监管、信用监管、信息共享、标准规范引领等监管方式,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压实机构主体责任,发挥好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作用。
市人大促进相关配套措施落地
制定《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是为全市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法治保障的又一项重要举措,立法前后经过了一整年的时间。
市人大社会委副主任委员周宏透露,作为本市养老服务领域的“基本法”。为全面推进《条例》的贯彻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在条例实施的第一年就开展执法检查,并进行专题询问。
市一级督促落实民政部门对养老服务的行政牵头和兜底责任,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具体职责。区一级通过市区“上下联动”机制,推动落实条例明确的区政府养老服务第一责任。另外,《条例》的实施需新制定具体政策文件的,将推动相关部门根据《上海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的规定,争取尽快出台。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养老服务领域若干重点、难点问题,包括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经费、补贴,异地养老,社区养老,医养结合,权益保护,便利服务,养老产业等方面,共涉及30余家部门和单位。